第651章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第2页)
后秦王姚苌把安定的五千多户人家迁到长安。
七月,前秦平凉太守金熙、安定都尉没弈干和后秦左将军姚方成在孙丘谷开打,姚方成被打败。后秦王姚苌任命弟弟征虏将军姚绪为司隶校尉,镇守长安;自己则带兵去安定打金熙等人,把他们打得大败。这金熙,本来是东胡人种;没弈干,是鲜卑多兰部的首领。
枹罕的氐族人觉得卫平年纪太大,成不了事,想把他换掉,可又怕他家族势力大,犹豫了好几天没敢动。氐族人啖青对将领们说:“大事得抓紧定下来,不然要出乱子。各位就请卫公来开个会,看我怎么做。”到了七夕那天宴会,啖青抽剑上前说:“现在天下大乱,咱们祸福相依,没有贤明的首领可成不了事。卫公年纪大了,该退下来给有本事的人让位置。狄道长苻登,虽然是王室远亲,但有勇有谋,咱们一起立他为主,去投奔大部队。有不同意的,现在就说!”说完举着剑捋着袖子,就要杀反对的人。大伙儿都赶紧答应,没人敢抬头看他。于是就推苻登为使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抚军大将军、雍河二州牧、略阳公,带着五万人马往东下了陇山,攻下南安,派人快马去向前秦请示。这苻登,是前秦主苻丕的族侄。
秘宜和莫侯悌眷带着三万多户人投降了乞伏国仁,乞伏国仁任命秘宜为东秦州刺史,莫侯悌眷为梁州刺史。
已酉这天,魏王拓跋珪回到盛乐,代题又带着部落来投降,可过了十几天,又跑去投奔刘显;拓跋珪让代题的孙子倍斥代统领他的部众。刘显的弟弟刘肺泥带着人投降了魏国。
【内核解读】
这段十六国时期的史料片段,简直是乱世权力博弈的“浓缩纪录片”——没有永恒的忠诚,只有实时变化的实力天平;没有固定的“正统”,只有能抓住机会的生存者。从这些碎片化的事件里,能清晰看到魏晋南北朝“大分裂”的底层逻辑:实力为王的丛林法则、名分工具化的生存智慧、以及在崩解中挣扎的秩序残影。
权力更迭:“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速度与套路
这段时间的长安、陇右、河西等地,堪称“权力迭代试验场”,每一次更迭都藏着乱世的生存密码。
姚苌称帝是最典型的“逆袭范本”:从前秦臣子到“大秦”皇帝,他只用了“兵临长安”的硬实力,再用“追尊先祖、立后立储”的礼制包装,最后靠赵迁那句“老天爷都认陛下”的话术消解了“叛臣”的道德尴尬。这种“实力打底+礼制补妆+话术圆场”的操作,几乎是当时割据者的“标配”——毕竟在秩序崩塌后,“称帝”的门槛从来不是“天命正统”,而是“能不能守住地盘”。
反观长安的短暂主人郝奴,占城时有多“果断”,投降时就有多“识趣”。四千户人撑不起长安的控制权,面对姚苌的大军,立刻从“割据者”切换到“降将”身份,还换来了“镇北将军”的头衔。这背后是乱世的残酷真相:没有实力支撑的“占地盘”,不过是给别人送“功绩”。
就连前秦内部的权力交替也充满暴力与妥协:毛兴打赢了王广,却被受不了战乱的氐族人杀掉;卫平被推为刺史,又因“年纪太大”被啖青用剑逼着让贤给苻登。这里没有“程序正义”,只有“实用主义”——氐族人需要的不是“老资格”,而是能带着他们活下去的“能打者”,啖青的剑,不过是捅破了“谦让”的窗户纸。
人物群像:乱世里的“清醒者”与“摇摆者”
这段史料里的人物,几乎没有“非黑即白”,只有“顺势而为”的生存者,其中几位的选择尤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