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这一借一还的,来往多了自然就熟了
丁秋楠看了看他们,低声回答:"我们家是从国外回来的,成分不好,亲戚们都躲着我们。
"
娄晓娥立刻感同身受。
她家也是这般处境,出门总被指指点点。
这年头越穷越光荣,穷人做什么都理直气壮。
想到这里,她对丁秋楠更多了几分怜惜,不由望向何雨柱。
何雨柱会意一笑,这正是他表现的好机会。“告诉我你家住址,晚上我送些粮食过去。
"
丁秋楠却迟疑了。
这年月饿殍遍野,谁会平白无故送粮食?见她犹豫,娄晓娥温声解释:”别怕,我家成分也不好。
我父亲原是轧钢厂股东,不过嫁了个好丈夫——何雨柱,钢厂六级厨师。
他有门路能弄到粮食。
"
丁秋楠打量着何雨柱。
这些年调养得当,他比同龄人精神许多,丝毫没有厨子的油腻。
实在走投无路,又担心父亲病情,丁秋楠终于小声说出住址。
何雨柱当即掏出粮票、肉票和几块钱:“先拿着应急,晚上再送些物资过去。
"
面对突如其来的馈赠,丁秋楠难以置信。
娄晓娥劝道:”快收下吧,救命要紧。
就当是我们借给你的。
"
丁秋楠这才接过,深深鞠躬致谢。
何雨柱暗自叹息,这世道不知毁了多少家庭。
成分不好的人家,连娶媳妇都成问题。
网络上有句调侃的话:“五十年代崇尚英雄,六十年代倾向贫农,七十年代青睐军人,八十年代看重文凭,九十年代追逐富豪,〇〇年代偏爱程序员,一〇年代追捧网络红人。
"虽是玩笑,却也道出了婚姻选择与时代的紧密关联。
以娄晓娥为例,书中描述她与许大茂离婚后无法归家,实则是父母的保护之举。
剧中身为资本家的娄家父母屡遭批斗,频繁被拉去游街示众,最终被迫离开北京城,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
再看丁秋楠,原著中她嫁给崔大可后,因丈夫投机倒把入狱,连生孩子时父母都不敢探望,生怕受到牵连。
后来她被逐出家门,亲生父母也不敢收留,可见当时成分不好的人活得多么战战兢兢。
许多人被迫远走他乡,出身不好的人往往沉默寡言,终日埋头劳作。
目睹丁秋楠的遭遇,娄晓娥不禁对何雨柱感叹:“柱子,我现在终于明白你昨天说的话了。
"何雨柱笑着安慰妻子:“这年头都这样,不过你要相信你男人。
暂时的分离不算什么,你想回来时我自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