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教学反思》(三)(第2页)
她的语速很快,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锐气,像一把锋利的刀,试图劈开笼罩在武修文心头的迷雾:“你追求的高效和深度,没有错!六一班的学生,很多是能跟上的!跟不上的是少数,我们可以单独辅导!但不能为了迁就少数,就降低了对整体的要求!更不能因为有人泼脏水,就怀疑自己走的路不对!你的‘错题银行’能精准发现问题,这就是最大的价值!林老师的课……是另一种风格,适合她的班情,但不一定适合我们!”
她一口气说完,因为激动,胸口微微起伏,脸颊也染上了一层薄红。她看着武修文,眼神灼灼,像两簇不肯熄灭的小火苗,固执地想要点燃他眼中沉寂的光。
武修文怔怔地看着她。她的话语,像一阵疾风,吹散了他心头积压的部分阴霾。那份对他教学理念毫无保留的肯定和辩护,那份在巨大压力下依旧清晰地分析判断,像一股暖流,悄然注入他冰冷绝望的心田。自我怀疑的藤蔓,似乎被这坚定的力量扯断了几根。是啊,他不能因为外界的狂风暴雨,就彻底否定了自己的船和航向!他需要的是加固船舷,调整风帆,而不是弃船!
他疲惫的眼中,终于有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亮光。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依旧沙哑,却多了几分沉凝的力量:“……你说得对。”他重新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目光落在那些高频错误类型和反思疑问上,手指点着“计算粗心”那一项,“课堂节奏或许不是主因,但……学生的专注力确实需要持续训练。我可能……过于追求思维量,忽略了基础计算的‘肌肉记忆’巩固?”
他的思路开始重新聚焦,回到了教学本身这个他能掌控的领域:“还有审题失误……你刚才提到‘圈关键词’专项练习?这个想法很好!系统化的读题训练,确实有必要。”他又指向“概念混淆”,“实例对比……也许可以设计得更具冲突性?比如,故意展示一个容易混淆的错误解法,让学生来‘找茬’?”
他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新的想法。那些被举报信和恐惧暂时压下的教学热情,在黄诗娴的肯定和共同探讨下,如同地底顽强的小草,再次破土而出,汲取着微弱的养分,努力向上生长。他开始制定具体的“微调”方案:
1.“一分钟闪电计算”:每节课开始或知识点衔接时,插入1分钟极短的口算或基础概念判断题(心算或极简笔答),高强度集中注意力,巩固计算“肌肉记忆”和核心概念。
2.“火眼金睛”审题训练:每周固定一至两次专项练习,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强制用不同符号圈出“已知条件”“求解问题”“关键陷阱词”(如“估算”“至少”“最多”等),培养结构化读题习惯。
3.“找茬大师”概念辨析:针对易混淆知识点(如周长与面积公式、不同图形特征),设计包含典型错误的例题或对比图,让学生扮演“找茬大师”,指出错误并说明正确理由,在冲突中强化理解。
4.“错题银行”升级反馈:批改“错题银行”记录时,针对不同错误类型(计算/概念/审题),增加简短但指向性明确的个性化评语或改进建议(如“细心!”“公式再记牢!”“圈关键词了吗?”),并定期进行同类错题归集小测。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语速也越来越快,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沉浸在教学研究中的武老师。黄诗娴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或者补充一两个细节建议(如“一分钟闪电计算”可以用答题卡快速统计正确率,即时反馈)。两人靠得很近,头几乎要碰到一起,共同在笔记本上勾画着方案的雏形。窗外,不知何时飘来大片的乌云,天色迅速暗沉下来,一场酝酿已久的暴雨似乎即将倾盆而下。办公室里的光线也变得昏暗,只有两人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稳定的白光,将两人专注讨论的身影投在桌面上,形成一片紧密相连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