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朱祁钰:不,不是安儿是大明希望,是整个大明孩童都是(第2页)
说着,他示意内侍呈上一叠奏折,放在案上:“这是昨日夜里,朕让翰林院拟的‘养蒙策’草稿。其一,凡大明境内贫户子弟,七岁以上者,皆可入地方义学,学费由州县府库承担,笔墨纸砚由国子监统一拨付;其二,边地州县设‘戍边子弟学堂’,请退役老兵教武艺,请落第秀才教诗文,让边地娃娃既能保家,也能知礼;其三,每三年派御史巡查地方,核查义学办学情况,若有官员克扣经费、怠慢学子,严惩不贷!”
内侍将奏折一一分发给百官,众人翻看时,帐内渐渐起了低低的赞叹声。兵部尚书于谦看着“戍边子弟学堂”的条目,眼中发亮,出列拱手:“陛下此策,既顾了民生,又强了边地!边地孩童知诗文、懂武艺,日后既能为农为商,也能从军守边,实乃长远之计!”
“于卿所言,正是朕的心思。”朱祁钰笑道,“朕要的不是一个‘安儿’的欢笑,是天下孩童的欢笑;不是一处地方的安稳,是整个大明的安稳。当年赵匡胤怕武将夺权,把边地防务弄得一团糟,让边地百姓苦不堪言;朕今日要做的,就是让边地的娃娃能安稳读书,让他们知道,朝廷记挂着他们,大明的山河,需要他们日后一同守护。”
阶下的年轻官员们听得热血沸腾,一个刚入仕不久的翰林院编修忍不住出列:“陛下,臣愿往江南督办义学!臣家乡在苏州,见多了贫户子弟渴望读书的眼神,若能让他们入义学,臣万死不辞!”
“好!”朱祁钰赞了一声,“有卿这般心向百姓的官员,大明何愁不兴!不光是江南,边地、中原、西南,都需要你们去奔走。记住,你们去办的不是‘差事’,是给大明的孩童铺路,是给大明的未来筑基。”
正说着,帐外忽然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是随营的家眷带着孩子路过,几个娃娃手里拿着刚摘的野花,蹦蹦跳跳地跑过,其中一个还朝着帐内探了探头,看到朱祁钰,竟不怕生,挥着小手喊了声“陛下好!”
朱祁钰见状,也笑着挥了挥手,待那孩子跑远,才转头对百官道:“你们看,那孩子的笑声,和安儿的笑声,是不是一样好听?这就是大明的生机啊!朕今日把‘养蒙策’摆出来,不是要急着推行,是要让大家都想一想,如何让天下的孩子都能这样笑,如何让每个州县都能听到这样的笑声。”
周瑄此刻已完全明白帝王的心意,再次出列,语气诚恳:“陛下高瞻远瞩,臣先前眼界狭隘,只看到‘安儿’一人,却未想到天下孩童。日后臣必全力协助推行‘养蒙策’,让更多贫户子弟能入义学,不负陛下所托!”
“不止是‘养蒙策’。”朱祁钰补充道,“往后朝中议事,凡涉及民生、教化之事,都要多想想孩童——赋税政策,要让农户能养得起孩子;徭役安排,要让父母有时间陪孩子;律法制定,要护着孩童不遭欺凌。朕要让大明的每一个孩子都知道,他们生在这片土地上,是被朝廷疼着、被江山护着的。”
帐内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官员们不再是往日那般拘谨,纷纷建言献策——有说要请名师编着浅显易懂的启蒙课本,有说要鼓励富户捐资助学,有说要在义学旁设“育婴堂”,收养无父无母的孤儿。朱祁钰听得认真,不时点头,让内侍把好的建议一一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