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6章

自内阁定下“百家争鸣”与“出版审查”并行的国策之后,整个大奉的舆论场,仿佛被投入了一块巨石的平静湖面,瞬间掀起了万丈波澜。《大奉日报》的行动力,在林尘的亲自督促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仅仅一日之后,一支支特殊的采访队伍,便再次出现在了京师的大街小巷,还有京师之外的州县。

这些队伍的成员,正是报社从京师大学堂精挑细选的那些学生。他们胸前挂着“大奉日报记者”的木牌,手持纸笔。

“这位大伯,打扰一下,我们是《大奉日报》的记者。想问问您,对于朝廷在新一期报纸上开设‘争鸣’版,允许所有人投稿辩论国策一事,您怎么看?”

一名年轻的学生,拦住了一位刚刚从绸缎庄出来的富态商人。

那商人一愣,看清他们胸前的牌子后,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热情得像是见到了亲人。

“原来是记者,我还听说过,这可是大好事!”

商人一拍大腿,声音洪亮,“我跟你们说,前几天报纸刚出来,我还犯嘀咕呢。这‘士绅一体纳粮’,会不会最后又折腾到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头上?结果你们报纸上写得清清楚楚,这是为了让国家有钱,有钱了才能强兵,才能让咱们过安生日子!这道理,俺们懂!”

他顿了顿,指着报社的方向,竖起大拇指:“现在朝廷还搞这个什么‘百家争鸣’,让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也能说话,这叫什么?这就叫光明磊落!这就叫有底气!我们老百姓心里,就跟明镜似的,谁是真心为国,谁是捂着自己的钱袋子不放,一看便知!我跟你们说,我们全家,都支持朝廷!”

另一边,一位正在茶馆门口歇脚的老汉,也被记者围住了。

老汉呷了口粗茶,慢悠悠地说道:“活了六十多年,就没见过这么稀罕的事。以前朝廷发个什么告示,咱们看得云里雾里,全凭当官的怎么说。现在好了,有了这报纸,皇帝老爷心里想什么,国公大人要做什么,咱们都能知道个大概。如今还让大家伙都说话,辩论?好事!天大的好事!咱虽然是个粗人,写不了文章,但咱心里有杆秤。谁说的话在理,谁是为了咱们老百姓好,咱们就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