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束脩六礼(第3页)
稚嫩的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庄重。秦怀仁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六岁、却眼神坚定如磐石的孩子,秦怀仁连连点头:“好孩子!等着,爷爷这就去禀报老爷!”
内室,药味弥漫。秦秀才半倚在床头,脸色苍白,不时轻咳。秦茂山正坐在一旁侍奉汤药,脸上带着忧色。听到父亲病倒的消息匆匆赶来的他,此刻内心也是复杂。
秦怀仁轻手轻脚地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老爷!茂山!思齐那孩子,思齐和他大伯秦大安在门外,提着束脩六礼,说是要正式行拜师礼,拜入老爷门下!”“什么?” 秦茂山惊讶地抬起头,眉头微蹙,“束脩六礼?他们家孤儿寡母的,哪来的”
“茂山!” 秦秀才却猛地打断儿子的话。他那因病而显得黯淡的双眼,此刻骤然迸发出明亮的光彩,苍白的脸上甚至浮起一层激动的红晕。他挣扎着想坐直身体,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和难以言喻的欣慰:“快让他们进来!好!好啊!此子赤诚之心,天地可鉴!老夫今日,收定这个关门弟子了!”
他看向一脸不解的儿子,喘息着解释道:“当初收他,怜其孤弱,免了虚礼。未曾想这孩子心中,竟一直记着这份师生之谊!这份心意,这份在困顿中仍不忘尊师重道的心意,比千金束脩更重!比万贯家财更贵!”
秦茂山看着父亲眼中那久违的神采,听着父亲话语中对那个寒门稚子毫不掩饰的激赏,心头大震。他瞬间明白了父亲此刻的激动从何而来。这份在贫寒中仍竭力捧出的“礼”,所承载的,是比任何物质都珍贵的赤子之心与尊师重道!
“是,父亲!” 秦茂山郑重应道,亲自快步走向大门。院门再次打开。秦茂山看着门外肃立的秦大安和那个小小的、脊背挺得笔直的身影,目光已与先前截然不同,带着深深的动容和敬意。
“大安,思齐,快请进!家父请你们进去!”
秦大安有些局促地提着篮子。秦思齐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心中的激动和紧张,迈着坚定的步子,跨过了那道门槛。这一次,他不是作为需要怜悯的旁听生,而是捧着“心”与“礼”,堂堂正正地走向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内室的门敞开着。温暖的药香和炭火气息扑面而来。秦秀才靠在床头,尽管病容憔悴,但那双望向门口的眼睛,却亮得惊人,充满了欣慰、期许和一种仿佛看到璞玉终于绽放光彩的喜悦。
秦思齐走到床前,看着恩师苍白的脸,鼻子又是一酸。他强忍着,在秦茂山端来的蒲团前,端端正正地跪下。秦大安将竹篮恭敬地放在一旁。
“先生在上” 秦思齐的声音带着孩童的稚嫩,却无比清晰、无比郑重,一字一句,叩击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学生秦思齐,蒙先生不弃,三载教诲,恩同再造。今备束脩六礼,虽菲薄,然尽吾心。恳请先生,允思齐正式拜入门墙,执弟子之礼!学生定当谨遵师训,刻苦向学,修身明德,不负师恩!请先生受弟子一拜!”
说完,他双手交叠,额头深深触地,行了一个最为庄重的稽首大礼。
屋内一片寂静,只有炭火偶尔发出轻微的“噼啪”声。秦秀才看着伏在地上的小小身影,看着他身后那篮倾尽心意、摆放得一丝不苟的六礼,看着秦大安脸上朴实的紧张与期盼,再想起这三年来此子的聪慧、坚韧与赤诚,他挣扎着伸出手,枯瘦的手指带着微颤,却异常坚定地、轻轻地,落在了秦思齐伏低的头顶。
“好孩子” 秦秀才带着欣慰至极的笑说道“这的礼,为师收下了!从今日起,你秦思齐,便是我秦怀德,真正的入室弟子!望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那只落在头顶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