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小故事《秦家往事》 一个家族的兴衰与挣扎(第2页)
父亲最终决定把族人分两部分:一部分人留在村里,另一部分出去找活路。他亲手写下每个人的名字,然后抽签决定谁走谁留。留下的只有三十户,其余的全部离开,包括我父亲。临行前,村里拿出的粮食,让他们吃饱上路。
父亲走后,我接任了族长。村里继续耕作,读书。秀才说:“熬过乱世,开国之时,就是你们改命的机会。时间仅有那么一段时间,错过了,那就等待下一次乱世”
这一熬,就是几十年。我熬走了秀才,熬走了乱世,终于等到天下太平。那年我三十五岁,决定挖开封闭多年的村道,带着五个族人去县城参加县试。
我们根本不懂考试,只是把卷子胡乱写满,没想到竟然中了秀才!连自已都觉得不可思议。回到村里后,县里开始派人来传达政令,让我们修路、招揽山民回来种地。
信心满满的我,又去参加了秋闱,结果落榜。我去拜访其他读书人,才知道自已的学问有多浅薄。无奈之下,我回到村里教书,把两个儿子,用全族的钱,秦茂才和秦茂山送到府城读书。
可惜,他们连童生都没考上。大儿子甚至说:“爹,我不想回去了,我想在府城待着。”我没说话,只留下一些钱,带着小儿子默默回了村。也是希望他能站住脚跟,给白湖村一个希望。
如今,我已年迈,看着村里渐渐恢复生机,可秦家的辉煌却再也回不来了。茂才在府城做了小生意,茂山则回村种地,我教村里和附近的孩子认几个字。得一些积蓄。
有时候,我会想起父亲临走时说的话:“活下去,恢复祖上荣耀,比什么都重要。”是啊,乱世里,能活下来已是万幸,至于荣华富贵,或许只能留给下一代去争了。可我即便是最低的秀才,白湖村的人,也是香饽饽,我能见到县令,提意见。修路水渠都是先修我们那里,收税也按官方收,不敢多收。这也许就是仕的魅力。让人不断的向上爬。
如果我不爬,其他村爬上去,就是我们村落的消失的开始。往上数五代,没有人才的村落,只能成为佃农,家奴。我不想成为家族的罪人,我开始培养村里的孩子,把族长的位置传给了秦茂山,外面收费是二两束脩,本村一两束脩。不付费得到的东西,村民们是不会尊重。就这样我一教就是十年,没有教出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