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解释(第2页)
秦思齐静静地听着。顺着他们的目光,再次俯瞰山下。秋收前的田野,一片繁忙景象。金黄的稻浪翻滚,如同铺向天边的巨大绒毯。无数细小的身影在田间弯腰挥镰,动作整齐而充满力量,像无数工蚁在辛勤搬运着维系生命的食粮。
阳光炽烈,汗水浸透了他们的粗布短褂,在背上洇出深色的汗碱。没有诗意的田园牧歌,只有沉重而真实的、与土地搏斗的艰辛。
“乡农之勤,不在悬梁刺股,挑灯夜读。”秦思齐忽然开口,传入两位族兄耳中,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沉静,“而在顺天时,察云雨,辨墒情;在尽地力,精耕细作,不误农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每一粒谷,都是汗水摔八瓣,从老天爷手里抢下来的。这份勤,沉在泥土里,刻在骨头上,不比寒窗苦读的分量轻。”他的目光落在那些弯腰如弓的身影上,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理解。
秦思文和秦丰田怔怔地听着,咀嚼着堂弟的话。他们从未想过,自已祖祖辈辈习以为常的劳作,在读书人眼里,竟也有这般分量。一股暖流悄然淌过心间。
日头西斜,三人起身,拍掉身上的草屑尘土,沿着山路缓缓而下。回到村东头那间充满生气的茅屋私塾时,正是下午课业最专注的时刻。
孩子们的精神头却十足。巨大的板岩前,秦明文正板着脸,用一根细竹枝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带领孩子们大声诵读,唾沫星子在光柱里飞舞。
最前排,腰杆挺得笔直,念得最大声。
秦思文和秦丰田站在门口,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看着孩子们因专注而发亮的小脸,听着那琅琅的书声,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先前那点因不能跟着思齐去府城而产生的失落,彻底被眼前这充满希望的场景冲淡了。
“送他们去镇上读书,终归是少数……”秦思齐低声自语,眉头微蹙。这私塾只是启蒙,要真正让族中子弟有进学深造的机会,光靠他这临时之举远远不够。他需要一个更稳定、更有保障的义学。
赵家掌控着茶山,财雄势大,看来,年后回府城,拜访赵父,要提义学之事,那怕分成全无,也要把这件事办成。
在白湖村在晨昏交替、书声与劳作声中,不紧不慢地流淌到了十月。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稻谷和汗水味道的独特气息。这是秋收的味道,是农人一年心血即将化为实物的味道,也是…赋税催逼的味道。
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禾秆,在秋阳下闪耀着。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镰刀挥舞的嚓嚓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丰收的乐章。
汉子们赤裸着古铜色的脊背,肌肉虬结,汗珠在阳光下闪烁,顺着背脊滚落,落进的泥土里。
妇人们跟在后面,麻利地将割下的稻子捆扎成束。孩子们也穿梭其间,捡拾着遗落的稻穗,小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打谷场上,连枷翻飞,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嘭嘭声,金黄的谷粒如雨点般从禾秆上脱落,在阳光下跳跃。扬谷的木锨铲起混着碎秸的谷粒,奋力抛向空中,风儿将轻飘的草屑带走,留下沉甸甸的、饱满的谷粒如金沙般落下。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稻谷的清香和干燥禾秆的味道,这是农人血脉里最熟悉、最踏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