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57章 先成为自己的山(第3页)

随着航运的彻底恢复,武昌作为“九省通衢”的枢纽作用重新焕发。堆积如山的粮食、药材,在官府的调度下,开始有序地分发。

武昌城内的济疫坊终于彻底关闭了最后几个病区。剩余的粮食,一部分用于继续维持城内以工代赈(如修复城墙、疏浚城内沟渠)的消耗,一部分则作为常平储备入库。

更重要的是,按照李通判早前定下的权宜之计和后续的统筹,一部分粮米和集中采购的药材,开始分批装船,运往黄陂、江夏、汉阳等受灾严重的下辖州县。

虽然数量远远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杯水车薪,但终究是救命的东西,加上李通判以府衙名义下达的措辞严厉的督饬公文(要求县令开仓、劝募士绅、组织自救),至少在表面上,暂时稳住了局面,遏制了瘟疫大规模复燃和流民潮冲击府城的风险。

这些粮药的分发和运输记录,最终都汇流到秦思齐的案头。看着这些数字,心中已无波澜。他清楚地知道,这些物资的流转,与其说是救灾,不如说是李通判巩固自身权力、积累政治资本的重要一环。

每一石运往下县的粮食,都伴随着一份彰显李通判心系黎庶、统筹有方的功劳簿;每一份要求县令自救的公文,都是在将地方可能的失误和责任提前切割出去。这是一场精密的权力运作,而物资,只是其中的棋子。

这一日,刚入冬不久。李通判身边的仆役来到秦思齐的耳房,恭敬地传话:“秦先生,通判大人请您过去叙话。”

秦思齐放下手中的笔,整理了一下衣袍,跟着仆役走向李通判那间宽敞明亮了许多的签押房。房内温暖如春,炭火烧得很旺。

李通判气色红润,眉眼间是掩饰不住的春风得意。瘟疫的阴霾一扫而空,码头疏通、粮药转运、疫情平息,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实打实的政绩。更重要的是,来自省城和京城的消息都颇为乐观,事迹已被有心人上达天听。高升,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