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69章 烟火书香暖寒冬(第2页)

语气带着一丝自嘲和看透世情的苍凉:“这便是现实。地方,有时亦决定命运。 生于江南膏腴之地,书香门第,起点便高人一等;若生于边陲小县,寒门陋巷,纵有才学,也需付出十倍艰辛,方能望其项背。”

李文焕沉默了许久,说道:“知其难,更当勉力而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功夫到了,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说得好!”赵明远大声附和,“文焕有志气!假以时日,定成大器!”

秦思齐看着两位好友,笑道:“尽人事,听天命。文焕有此心志,何愁前路?来,喝茶!明远这茶可不能浪费了!”

书房内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秦母适时地端来热腾腾的羊肉汤,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三人就着汤,吃着赵明远带来的精致点心,继续讨论文章,时而激烈,时而欢笑。

时光在书页的翻动和炭火的噼啪声中悄然流逝。转眼便到了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武昌城中的年味已浓得化不开。家家户户贴起了春联、门神,挂起了红灯笼。空气中弥漫着的鞭炮的硫磺味。

这一日,秦思齐三人并未埋头书斋。因为李通判前精心策划盛大灯会,将于今晚在黄鹤楼下的江滩及府衙前广场同时举行。三人想亲眼见证一石三鸟之计落地的时刻。

华灯初上,三人便结伴出门。越靠近江滩和府衙,人流越多,几乎寸步难行。男女老少,皆盛装而出,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新年的期盼。各式各样的花灯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令人目不暇接。府衙前广场更是搭起了数座高大的戏台,锣鼓喧天,丝竹悠扬,汉剧、楚剧、杂耍、百戏轮番上演,喝彩声震耳欲聋。

然而,这官办的盛会,热闹是热闹,却也透着一股刻意的距离,尊卑感。核心区域——府衙门前视野最佳的观灯看台和紧邻戏台的前排位置,早已被本城有头有脸的官员、士绅及其家眷占据。

他们锦衣华服,围炉而坐,仆从如云,享受着最好的视野和最周到的服务。那些曾被李璟“劝捐”乃至“杀伐”过的富商巨贾们,此刻也满面春风地出现在显赫位置,与李通判把酒言欢,谈笑风生。

他们捐资修建的大型彩灯组(如象征“漕运亨通”的巨船灯、寓意“五谷丰登”的粮仓灯)被安置在最醒目的地方,灯下立着石碑,镌刻着捐资者的姓名商号,供人知道。官与商之间的裂痕,似乎真的在这流光溢彩与推杯换盏中被弥合了。

秦思齐三人夹杂在汹涌的人潮中,别说靠近戏台,连江滩边像样的花灯都难以挤到跟前。人挨着人,只能随着人流缓慢移动,耳边充斥着各种口音的叫嚷。精心准备的灯景戏台,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片模糊的光影和遥远的喧嚣。

“我的天…这也太挤了!”赵明远被挤得帽子都歪了,护着怀里的点心盒子(他本想边看边吃),“早知如此,还不如在家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