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200章 陈大木匠(第2页)
陈木匠初时还有些不以为意,觉得这书生不过是画些花样子。但当他目光落到那图纸上时,轻慢之心瞬间收了起来。那图纸并非随意涂鸦,而是用界尺、规笔精心绘制的建筑草图!虽然笔法还带些书生的稚嫩,但比例、尺寸、结构关系却表达得异常清晰准确!
更让他吃惊的是图纸上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标准的一进四合院布局,但细节处却充满了前所未见的巧思:
采光与通风: 秦思齐指着图纸解释道:“正房、厢房的窗户,学生想比寻常制式做得更大些,并多用这种支摘窗(他画出了示意图),夏季可支起通风,冬季落下保暖。
尤其重要的是天井的位置和大小,学生反复测算过,以此尺寸,即便在冬日,阳光也能大半照入堂屋,确保室内干爽明亮。东西厢房的山墙上,或可开一高窗(气窗),以利东西向通风,避免潮湿。”
陈木匠听得目光炯炯,他做了一辈子房子,深知采光通风对居住舒适度的关键,但从未有雇主如此清晰、科学地提出要求。
排水系统: 秦思齐的笔指向屋檐和地面:“学生愚见,屋檐下的集水沟需略宽且深,并以青砖砌护,防止雨水冲刷墙体。最关键的是,”他的笔滑向天井四周和院墙根,“这些地方,需预埋陶制排水管道,形成暗渠,将天井积水和院内雨水统一引至院外预设的渗井或沟渠,务必确保雨停即干,院内无积水淤泥之患。” 陈木匠倒吸一口气,这种系统性的地下排水设计,他只在帮官府建粮仓时见过粗略应用,用于住宅,尤其是乡下宅院,简直是闻所未闻的讲究!
功能分区: 秦思齐将图纸细化到每一个房间:“正房三间,明间待客,东次间家母居住,西次间可为书房。东厢房两间,预留将来为客房或儿孙居所。西厢房靠南一间为厨房,需设独立小院堆放柴火,靠北一间为仓储。西南角临墙处,可隔出两小间,未来或可供仆役居住,有独立门户,与主院相通又略有分隔,流线清晰,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