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220章 相遇(第2页)

冒昧请问小友高姓大名?欲往何处游学?

"

秦思齐见对方态度谦和,谈吐风雅,心生好感,恭敬答道:

"先生过奖了,晚辈愧不敢当。晚辈姓秦,名思齐,乃北武昌府人士。晚辈不才,前岁侥幸得中举人,蒙湖广江汉书院山长青眼,特允我沿江东下,一路游学,以期增广见闻、切磋学问。此前已在岳麓书院盘桓半载,受益匪浅。此番正是欲前往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继续研学。

"

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哦?白鹿洞书院?真是巧了。老夫姓白,名葵,字载阳,自号鸣玉逸老。乃四川忠州一名贡生,此番亦受友人之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进行一番学术访问。不想在这江舟之上,竟能遇见同路之人,更难得的是能闻此佳作,实乃缘份。

"

白葵抚须微笑,态度愈发和蔼:

"观小友诗才,不知小友师从何处?方才那诗,似乎是离别之作?

"

"晚辈先前在长沙岳麓书院游学半载,方才那诗,确是离别时赠予几位同窗挚友的。

"秦思齐答道,心中对这位白先生顿生亲切之感。白葵连连点头,兴致更高:

"岳麓书院?朱张讲学之圣地。岳麓与白鹿洞,皆为天下书院之翘楚,学风虽有异同,然共倡圣学之旨归一。不知小友在岳麓,于朱张之学、湖湘经世之论,有何心得?

"

于是,一老一少,凭栏临风,竟就着岳麓学风、朱张异同、格物致知与心性修养等话题畅谈起来。

白葵学识渊博,引经据典,却又不忘询问秦思齐的见解;秦思齐则将岳麓半年所学所思,结合自已的体会,一一阐述,虽偶有稚嫩之处,却不乏真知灼见,尤其对经世致用之学颇有见地。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理学流派谈到科举文章,从先秦经典谈到当代时务,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忽略了周遭的江风与航行的颠簸。

白葵对秦思齐的才思与扎实的功底暗暗称赞,心想此子年纪轻轻,不仅文采斐然,且见解不俗,非一般死读书的秀才可比,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而秦思齐则深感白先生虽为贡生,却无迂腐之气,思想开明,尤其对实学颇为重视,与自已志趣相投,受益匪浅。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略带嗔怪却又清脆熟悉的声音插入他们的讨论:

"爹爹!您怎的还在这里?船家都已开始派发午膳了,女儿寻了您好久!莫不是又要忘了吃饭,与这位……公子讨论学问讨论得废寝忘食了?

"

两人这才从酣畅的学术讨论中惊醒过来,回头一看,只见方才那位碧衣少女——白榆,正俏生生地站在船舱入口处,双手叉腰,故作生气状,但那双眼眸却含着笑意,目光在秦思齐脸上飞快地转了一圈,又是一阵不易察觉的红晕掠过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