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228章 应天学府(第2页)

思齐有一问:若国用不足,边饷匮乏,士卒饥寒,戍边无力,致使胡马南下,践踏中原,百姓流离失所,此时之‘仁义’,当何以施行?是空谈仁义而坐视社稷倾覆为仁,还是设法充盈国库、巩固边防以保天下苍生为仁?”

此一问,顿时让讲堂安静下来。那李姓同窗一时语塞。

秦思齐继续道:“安石之法,其急切操切、用人不当,确有其弊,青苗、免役之法在执行中亦多有害民之处,此史家公论,不可讳言。然其‘富国强兵’之初衷,应对‘积贫积弱’之困局,岂能全然否定?我等读史,当设身处地,察其形势之艰,析其法意之所在,考其成败之缘由,而非简单以‘功利’二字抹杀。

譬如《青苗法》,本意乃为抑制豪强高利盘剥,由官府低息贷粮于青黄不接之农户,其法意岂不善哉?其弊在吏治不清,执行歪曲,此乃人之弊,非法之本意必恶也。”

他引经据典,从《周礼》泉府之职说到宋代三冗之弊,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既肯定了变法的必要性,也分析了其失败的具体原因,最后归结于“法无善恶,唯在得人”以及“改革需循序渐进,顺乎人情”的道理。

一番言论,既驳斥了对方全盘否定的偏颇,也避免了为王安石全面辩护的极端,显得客观公允,令人信服。原先支持李姓同窗的人,也纷纷点头沉思。那场辩论之后,秦思齐“善辩、明理、不偏激”的名声便在书院传开了。

最令同窗们感到惊奇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是秦思齐的数算能力。明代科举虽不考算学,但书院认为算术能“磨炼心志,启迪智慧”,故也开设相关课程。

一日,算学教习出了一道难题:“今有梯形田一块,不知其亩数。只知南头宽四十步,北头宽五十六步,纵深一百二十步。又知此田共纳夏税小麦三石二斗。依本地则例,每亩田纳夏税麦五斗。问:此田实为几何亩?官府计亩纳税可有误差?若有,误差几何?”此题涉及实际的土地测量和赋税计算,步骤繁琐,许多同窗听得头晕眼花,不知从何下手。

秦思齐却沉着冷静。他首先意识到关键是求出梯形面积。他默念《九章算术》中的梯形求积术(直田法):“并南北头宽,半之,以乘纵深,得积步。”

接着,他回想皇帝钦定的亩制:1亩 = 240平方步。

遂以总面积除以每亩步数:5760 ÷ 240 = 24亩。

据此,应纳夏税:24亩 x 0.5斗/亩 = 12斗 = 1石2斗。

但实际纳税额为3石2斗,远超此数。

秦思齐并未停止,他敏锐地察觉到问题可能出在亩制上。他想起一路游学所见,各地亩制大小并不完全统一,虽朝廷有规定,但民间往往沿用旧习。

他假设官府可能是按另一种亩制(如大亩,1亩=360平方步,或更复杂的当地习惯亩)来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