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会试准备
去拜见了书院的几位主要教习,如戚同文先生等。教习们对于这位来自恩施、勤勉有加的学子颇多勉励,言语间既有对学问的考较点拨,也有对考场经验的倾囊相授。秦思齐恭谨聆听,一一记在心里。
随后,他又与几位交好的同窗互访。大家见面,话题三句不离即将到来的会试,互相探讨论点,交流近来所思所得,气氛既热切又带着几分试探。
彼此眼中都有对功名的渴望,也有一丝不愿明言的竞争意味,但总的来说,仍是君子之交,以学问相砥砺。
秦思齐还特地抽空去了一趟武昌会馆。会馆中聚集了不少湖广籍,尤其是武昌府周边的同年举子。乡音入耳,倍感亲切。
大家谈起家乡风物,备考艰辛,彼此打气,约定若能金榜题名,定要回乡光耀门楣,为湖广争光。
一番必要的社交走动之后,秦思齐便彻底沉静下来。这一日,他亲自去了礼部设立的报名点,在冗长的队伍中耐心等待,最终在那份厚重的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籍贯、姓名、三代履历。
拿到那块象征着考试资格的号牌。至此,所有前置事宜均已落定,唯有闭门潜心,静候考期。
回到学仁里的小院,秦思齐对秦实诚和秦明慧正色道:“自今日起,直至考试,外界诸事,全部拒掉。”
两个少年神色一凛:“思齐放心,一切有我们。你只管专心读书,谁来了我们都说您在用功,绝不让人打扰!”
备考首重清心寡欲,凝神静气。秦实诚与秦明慧仔细商议后,定下了每日的饮食章程。
往日里,秦明慧或许还馋些市井的油腻小吃,如今却主动提出:“实诚哥,咱们得给公子吃些清淡、好消耗的。思齐脑子用得多。”
于是,秦实诚每日清晨便去集市,挑选最新鲜的时蔬、豆腐,偶尔买条活鱼,或是割一小块精瘦肉。
饭菜力求清淡原味,少油少盐。早餐多是熬得糜烂的米粥,配一碟小咸菜或一枚煮鸡蛋;午晚两膳则是一荤一素一汤,米饭蒸得松软适口。
秦实诚心思细,还记得公子家乡恩施多雨雾,便偶尔模仿着家乡口味,做些温和驱寒的菜式,比如一碗热气腾腾的菌菇豆腐汤,或是用姜丝清蒸的鱼,既开了胃,又不会引发食困。
秦明慧则负责茶饮。他将公子带来的恩施玉露茶保管得当,每日午后,精准地控制水温,为公子沏上一杯清醇提神的香茗。
有时见公子眉宇间略有疲色,又会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里弄来几颗红枣或是几片黄芪,悄悄放入茶壶中一同冲泡,小声嘀咕着:“补气的。”
小院里的烟火气,因此而变得格外细致和用心,每一餐每一饭,竭尽全力的照顾。
准备考篮,是赴试前最重要、最繁琐的物资准备。这考篮,便是考生踏入那戒备森严、与世隔绝的贡院号舍后,未来九日三场考试的全部依仗。
科举搜检严格,所携之物皆有定例,秦实诚对此事看得极重,他翻出早就打听好的清单,与秦明慧一项项核对准备。
首先是文房器具,秦实诚取出公子常用的那方歙砚,又备了两锭上好的徽墨,仔细检查有无裂痕。“公子,墨带了两锭,应是无虞了。”
秦明慧则负责整理一叠叠的试卷纸和草稿纸,皆是符合场规的素白棉纸,并无格线,亦无任何印记。
又挑选了四五支大小不一的湖笔,既有书写制艺文章的紫毫,也有誊录用的中小楷,一一检查笔头是否牢固。“笔也备齐了,都试过,不漏墨。”
其次是炊饮之具。号舍中虽有号军供给热水,但饮食仍需自理。秦实诚准备了一个小巧的、允许携带的泥炉,一小袋无烟的白炭,以及一个耐烧的砂铫子用于煮水。“炭不敢多带,怕烟大惹眼,但也够煎茶热食了。” 碗筷则选了轻便的竹木制品,另有一把小小的解手刀,用于切分食物。
食物须耐存、顶饿、冷食亦可入口。秦实诚煞费苦心,准备了大量烤得干硬的面饼、蒸饼,这是主食。“饼子烤得干,能放久些。”
又精心制作了许多肉脯、干肉条,用椒盐重重腌过;还有十几个咸鸭蛋,都用油纸包裹得严实。他甚至记得带上一小罐盐、一罐糖饴和一包从恩施寄来的茶。若肠胃不适,喝杯热茶总是好的。” 所有食物皆干爽无汤水,符合搜检要求。
御寒之物亦不可少。三月的京城,号舍阴冷,尤以夜半为甚。秦实诚将一件厚实的毡毯卷得紧紧的,又塞进去一件填充棉絮的褶子(比皮袄更常见且实用),还有一个暖手的铜媪(手炉),里面放好炭火和灰,届时可以取暖。毡毯和棉褶子虽占地方,但夜里冻着了可不得了。
最后是诸多杂项:一罐提神醒脑的薄荷膏、几包常用的丸药(如藿香正气丸)、数支照明用的蜡烛、一面挡风的布帘(用于悬挂在号舍门口)、一叠草纸。秦实诚考虑得极为周到。
林林总总,竟将一个大号的、藤条编制的考篮塞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秦明慧试着提了提,咋舌道:“这般沉重!思齐,到时我送你至贡院龙门。”
秦思齐看着这两个为自己忙碌操持、思虑周详的族人,满是幸运。
日子便在这样极度规律且平静的节奏中流淌。小院的门时常紧闭,谢绝了大多数访客。
唯有王牧之偶尔来过一两次,也只是在院中稍坐片刻,与秦思齐简单交流几句近来的读书心得,留下几句真诚的鼓励便告辞离去,绝不久坐打扰。还将自己手抄的一份《科场条例》及注意事项送给了秦思齐,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可见其用心。
秦思齐每日里便是温书、默诵、习字、揣摩时文。他将过往十年的会试墨卷反复研读,分析文章结构,破题思路,圣贤义理。
有时读到妙处,会击节赞叹;有时遇到疑难,便蹙眉沉思,在纸上写下注疏。
他不再追求量的积累,而是注重心的体悟与状态的调整。夜深人静时,他也会放下书本,在院中踱步,仰望星空,让思绪沉淀。
那跳跃的炭火,两个少年低低的交谈声,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墨香与食物香气,构成了他考前最后时光里最安稳的背景。
秦实诚和秦明慧更是屏息凝神,走路都放轻了脚步,说话也压低了声音,生怕惊扰了思齐的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