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誉旭日 作品

第十一章(第3页)

煲电话粥提到工地单身大龄青年比较多,少华的工地也有。主要是工地都在荒山野岭,一干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没机会认识女孩子。有机会的话,多点让他们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也是好的。少华越想越兴奋,在他面前仿佛已经擘画出一幅不同以往的积极向上,快乐活泼的工地景象。

有心人事竟成,少华的善心良意很快便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做个球室,多好的建议啊。这样,满身的劲就有地方发泄了。少华一说出口,大家就兴奋地响应,都说应该做。

想法已经有,关键是落实。工地上的板房除了生活需要,就是存放机具,工程材料,实在腾不出房来。申请做板房,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公司肯定不会批准。问题最后又落在了钱上。一元难倒英雄好汉,少华再次体会到了钱的重要性。没有钱,什么都做不成。不过,问题是死的,人是活的,小小问题,怎么就能困死少华这个大活人呢?那样也太小看他这个大学生了。

做活动板房,经费不够。搭个加工场那样的简易棚也行。工场上焊工有的是,只要准备好材料,不多时就可以搭起来。

说干就干,少华把材料准备好,晚饭后召集工人加班,几个晚上便搭了起来。场地有了,球台一摆,工人们的娱乐节目又多了一个。每天下工后,拿上球拍就能来几局,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兴致很高。

会打的,不会打的,都可以弄几下,其乐融融。少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有了乒乓球,工人们的兴趣爱好比以前健康多了。以前晚饭后,无所事事,不多久餐厅就变麻将室,噼噼啪啪,喝酒骂娘的声音不绝于耳,搞得乌烟瘴气的。现在也很吵闹,但是快乐的笑声,和不服输的叫嚷声,是悦耳动听的交响乐。给莽莽大山增添了不少人气。

乒乓球是国球,随便一个人都能来两板,水平却参差不齐。有些人球感好,能左右调动,有的连球都接不好,分不清旋转。少华是介于两者之间,小学时打过乒乓球,还有点功底,不至于接不了球,不过也是输多赢少。输球的就得下场,在旁边等。有的不服输,爱钻牛角尖,总认为对方是运气好。球旋转强,弧线就有点飘,接不到球,便往球台上瞄,硬是要找到那粒沙子为止,阻碍了一下个上场,便有人骂他,让他快点闪开。被骂的必定是回骂,变成了打嘴仗。这时,少华又成了和事佬,隔开他们俩。这样的事情多了,很伤和气,大家打球的欲望就变低了。

好好的一个活动,没过几天,便冷淡了下来。晚饭后又开始聚集在麻将桌旁,少数几个打球的,也打得无声无息,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热闹劲。乒乓球毕竟是属于个人对抗的运动,输赢都是自己的,经常输的,确实很伤元气。少华本人也不太喜欢,最大的原因也是输了不爽。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少华也不能逼着大家都去打乒乓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三分钟的热度,早知道是这样,就不必花那么多的工夫做这个球棚了。日子又回到了从前,打麻将的依然噼里啪啦,喝酒的也喝得热火朝天。唯一有一点好处,少华不想喝的话,就有了理由——打乒乓球。

能坚持的,都是有一定功底的。少华发现,一个叫小鹏的小伙子打得不错,发的球很转。另一个握横拍的,有一板正手拉球,速度虽然慢,上台后却很飘。技不如人,只能向他们学习。少华很谦虚地问他们打球的诀窍。见施工员要学,两位后生受宠若惊,不敢有所隐瞒,倾馕相教。听了两位师傅的真传,少华才知自己之前打的是什么球,赢是有赢的道理的。

得窥门径,才知魅力。少华按照两位师傅的教导,技术有了进步,打起来就不再那么盲目。知道球是怎么输的,赢又赢在哪里,一清二楚,越打越有趣,虽然还是输多赢少,但感受完全不同。

乒乓球易学难精,饶是少华这种灵活聪明的人,也不可能立杆见影,进步神速。不过打一般的人,已经没有问题。这完全得益于他由中学到大学都喜欢打篮球,身体协调性好,步伐也灵活。慢慢的,少华喜欢上了打乒乓球。原来乒乓球的乐趣一点不打打篮球少。虽然没有打篮球那么畅快淋漓,热力四射,但它千变万化,斗智斗勇,也是很有趣。关键是,乒乓球需要的场地不大,随时随地都能打,篮球就不行,工地没这样的条件。

有了兴趣,就喜欢钻研。没事的时候,便上网搜乒乓球的教学视频看,才知道之前工友接不到对面拉过来的球是高吊弧圈,还以为是台上泥沙搞的鬼!知道真相,才知道,知识的匮乏,会使人愚昧。隔行如隔山,任何人都有可能犯幼稚的错误,只要你不够专业,不够谦虚,自以为是,往往认知就会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通过自己学习乒乓球的感受,少华明白了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准备把自己学习乒乓球的经验传受给其他工人,让他们领略乒乓球的魅力,也喜欢上乒乓球。首先,就要告诉他们,什么是高吊弧圈。哈哈,少华激动得笑了起来……

喜欢九十年代后请大家收藏:()九十年代后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