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第2页)
“这并不稀奇,朝堂上自有人知晓。”谢景洲不以为然。
沈隽意看向他,“娘娘亦曾对您说过,『忠义不是愚忠,守正亦需变通』。”
这句话如惊雷炸响,谢景洲蓦地抬头紧紧盯着他。
前面的话是他可以不以为然,但是这句话却是当年他离京戍守时,娘娘私下支开人,赠予他的话,当时再无第三人。
这些年,他也不曾对任何人提过。
不曾想,如今竟然能在这里再次听到。
“娘娘人在哪里?她可还活着?”
毕竟,沈隽意既然能说出这些,那么就证明,他已然见过西宫太后本人了。
沈隽意便把当初救了西宫太后的事情说了,“……如今,她已然随同我们到了京都。”
“那岂非很危险。”
“有安襄侯看护,暂时无虞。”
“安襄侯?”谢景洲愣了愣,“那小子也牵连其中了?不过也是,太后护过他,对他们萧家有救命之恩,倒是也不足为奇。”
“太后娘娘还托我给您带句话。”沈隽意道。
“何话?”
“谢家是忠义之臣,先帝殚精竭虑护住的江山,不能遭奸人糟蹋,若是先帝在世,亦是愿正本清源,护住大晋子民。”沈隽意模仿着宁老太太的语气,慢慢道。
谢景洲闻言,闭了闭眼,“正本清源……正本清源!”
“可这谈何容易啊!”
“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您的助力。”沈隽意向前一步,“凭您在朝中的威望与军中的根基,若肯站出来力挺西宫太后,局面定会截然不同。”
谢景洲猛地顿步,转身直视着他:“可我该如何做?难不成要起兵进京?那样的话,无论真相如何,我谢景洲都成了叛逆。”
“不必起兵,至少眼下不必。”沈隽意摇头,指尖在石桌上轻轻点着,“我们需要从朝堂着手,争取更多同盟。朝中终究有不少忠良之辈,他们未必甘愿看着昏君和秋党祸国。”
“你的意思是……”谢景洲坐回石凳,神色凝重如铁。
“皇上既能狠下心弑杀生母,又怎会容真相大白于天下?如今朝中多半人蒙在鼓里,但若是联络那些对秋党不满的大臣,让他们知晓真相。”沈隽意缓缓道,“一旦聚拢起足够的力量,便可名正言顺地请西宫太后回宫。”
谢景洲叹息,“便是太后真的回宫了,皇上是天子,已然亲政多年,与太后又不睦,届时恐怕还会对太后下手……”
蓦地,他像是想到了什么,“莫非你们是想逼宫?”
沈隽意此时也没隐瞒自己的目的了,他淡淡道,“不是逼宫,是让皇上让位。皇上刚愎自用,枉顾朝纲伦理,不顾百姓死活,又弑母杀子,这般的人,让起退位,让能者居之,本就是顺天应人的大义之举。”
“六皇子聪慧灵慧,生母早逝,若能得太后膝下承欢教养,必然能成为一代明君。”
谢景洲愕然,猛然站了起来,“你们——你们——这一切都是你计划好的!”
他蓦地就想清楚了从到云城起,恐怕沈隽意就是这般设计的。
目的就是拉谢家下水。
“但皇上想动谢家,秋家想要兵权,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沈隽意提醒道,“我们只是想要同盟,想要能过一起为天下百姓努力的同盟。”
谢景洲沉默了。
“您如今手握兵权,身有威望,若是得你襄助,那么能拨乱反正。”沈隽意劝道。
“但即便联合了众臣,皇上也绝不会束手就擒。”谢景洲淡淡提醒道,“到时候必有一场血雨腥风,不知多少人要为此丧命。”
“所以我们需要周全准备。”沈隽意身子微微前倾。“既要在朝中争取支持,也要在民间造势。让天下人都看清皇帝的真面目,让万民皆知我们的行动是为了拨乱反正。”
谢景洲看着沈隽意侃侃而谈,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战事残酷,却也明白坐视不理的后果。
他低声道,“一旦事败,我们所有人,都要万劫不复。”
“但若什么都不做,结局亦是覆灭。”沈隽意的声音陡然清亮,“至少此刻行动,尚有一线生机。更何况,我们并非为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这万里河山,为了天下苍生。”
他站起身,走到谢景洲面前,目光灼灼:“您试想,若让此人继续执掌天下,会是何等光景?他能弑母,能通敌,能构陷忠良。这世间还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出来的?”
“届时边疆失守,国无宁日,百姓流离失所。与其等到那时追悔莫及,不如现在便奋力一搏。”
沈隽意微微躬身,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您总说不愿做乱臣贼子,如今这便是最好的机会。我们不是造反,是扶持正统,是为民除害,是名正言顺地拨乱反正!”
这些话如重锤敲在谢景洲心上。
他想起西宫太后的恩情,想起云城百姓的安危,想起万里河山的未来……心中的天平终于彻底倾斜。
“好!”谢景洲终于猛地起身:“我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