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面对面
能够好好活着,没有人会刻意寻死。季孙行父自然有寻死的理由,只是要死得最有价值。
当前学儒的人,他们学得是周公旦之儒,可能喜欢一张嘴巴叽叽歪歪,真正要殉死却一定会很坚定,不可能因为“头皮痒”或“水太凉”就不死了。
到朱明时期的儒学,学问不一定是坏的,人则是各种千奇百怪。
直接说就是,历经了两宋到蒙元这一段时期,太多东西出现了变化,尤其是在思想方面。
再加上老朱家的皇帝和宗室成员大多不讲究,尤其是在叫门天子诛杀护国有功的于谦之后,直接让读书人对老朱家彻底失去爱戴,真不能单方面怪朱明的读书人不地道。
事实不是那样吗?力挽狂澜的救国功臣说杀就杀,还是瓦剌留学生在重夺皇位之后出于私怨进行诛杀,让其他人来怎么看待。
另一个事实,儒学成为儒教就是在朱明时期,从春秋诞生儒学,再历经战国、秦、汉、隋、唐,实际上哪怕西汉搞了独尊儒术,不少学说仍旧活了下去,并且庙堂全是儒生也就汉元帝一朝。
汉宣帝知道汉元帝被儒生教歪之后讲了一句话:乱我家者,太子也!
也是汉元帝提前让世人看到“众正盈朝”是个什么鬼模样,偏偏后人就是不吃教训。
儒学的极度兴盛并不是发生在西汉的独尊儒术之后,实际上是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后面唐朝延续了科举制度。
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是,科举制度变得公正是发生在武周一朝,此前虽说也开办科举,没考之前各种名单和名次基本已经被门阀和世家给定下了。
季孙行父在犹豫要不要在楼氏门前自杀,死前该喊出一些什么话来。
人啊,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要出现犹豫的情绪,讲事实就是变得不坚定了。
自杀这种事情尤其是那样。
“晋上卿两次叫我回国?”季孙行父想到了这个。
那说明什么?说明楼令其实猜到季孙行父想干什么事情,进行了最后的劝告,也能够是在威胁。
能够被楼令所杀的话,季孙行父很愿意有这样的死法,主要是当前的社会在道德层面并不低,国家与国家启动战争需要出师有名。
季孙行父死在楼令手上,一来可以让楼氏背负骂名,再来就是为鲁国博取到免于亡国的可能性。
什么道理?
第一个道理就是季孙行父受邀过来审视晋国的变法,等于说就是晋国的客人,作为晋国中军将的楼令有义务对季孙行父的安全进行保障。
然后,季孙行父可以是在跟楼令辩论的情况下,有一些过激的动作,结果楼令反应太大将季孙行父打死。不管是不是这样,反正只要季孙行父是跟楼令在一起的时候死掉,舆论一定会是那样。
出现舆论上的风波,楼氏与晋国的名声败坏,变法势必会受到影响。
再来就是,晋国没有给季氏一个说法之前,大概率是没有那个脸主动向鲁国宣战。哪怕是真的开战,多少要对季氏手下留情。
“我不能是自杀啊!”季孙行父心想。
季孙行父在晋国自杀是会有一些效果,只是效果将会非常有限,顶多就是列国的儒生对晋国和楼氏产生仇恨,压根无法上升到国家的层次。
现在的儒学影响力大吗?其实很大。
毕竟,真正形成理论的学说就那么几个,其中很多跟宗教有关。
宗教怎么也是学说的一部分?这个没有错,即便是古典时代结束,宗教仍然是学说的一部分,后面的宗教人士自行与其它学派进行切割,变成不是学说的类别。
实际上,《易》在春秋战国的宗教思想占了多数,后面才逐渐进行修改。
所以,《易》是《易》,《易经》是《易经》。
诸夏的很多典籍,它们在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版本,到底是流传下去哪个版本,全靠朝廷的意志和名人的效应了。
比如说《易经》吧?后人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孔夫子传录的那一个版本,可能不是周文王父子编纂的原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