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面对面(第2页)

奇怪吗?不奇怪!

孔夫子连鲁国史书《春秋》都能编纂,改动其它典籍又算什么。

有孔夫子这个始作俑者,后人干出“注经”的举动又算得了什么。正是成功之后就有大儒辨经的由来。

类似的事情不独儒家,连《德道经》都有不同的版本。

还有那个一片两片三片……到九片的诗,到底是飞入什么都不见,人们印象中一样有好几个版本。版本不同其实就是所写的人,他们在《咏雪》原着的核心上进行修改。

满清的一首诗都能那么玩,天晓得经过大儒注经之后的诸多着作,到底会是哪个版本流传到后世,又是进行了哪一些修改。

现阶段周公旦所着的学说就在历经考验,已经有不少学儒的人在寻求修改,只是最大的考验还没有来临。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不用数百上千年那么久,仅仅是再过上数十年之后,周公旦复生都未必能搞懂经过修改的儒学是些什么玩意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孔夫子的着作上面,只是他先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了周公旦的学说,可不能怪其他人有样学样。

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尤其是学说要与时俱进,也就是存在必须有的进步,一成不变必然会被淘汰。

要命的地方在于,没有人能够百分百确认做出的改变一定正确。

季孙行父现在面临的情况非常尴尬。

两次奉劝季孙行父回去鲁国的楼令,看着就是认为季孙行父会寻死。

跟着来到楼氏府宅门前围观的人,他们一样在等着看季孙行父会是什么样的死法。

所有人都认定自己要死,是不是真的要死给他们看?

问题是……,季孙行父意志最坚定的那一刻,邀请同乘被楼令给拒绝了啊!

在楼氏门前站了足足两刻钟的季孙行父,他期间可能在历经天人交战,最后选择再次拍响门板。

门房打开一个小空隙观看,看到又是季孙行父,也看到了道路上围观的人群。

“通禀晋上卿,鲁国前正卿谒见。”季孙行父说道。

刚才,季孙行父是用季氏之主的身份请见。

不同的身份,见面的意义并不相同,门房很清楚这一点:“容小人前去禀告,客人请稍候。”

得知季孙行父没有离开且再次求见的楼令,他第一时间其实是懵的。

不是让走吗?

怎么还不走啊!

“他会在看到家主,拔剑就刺吗?”林姒既是楼氏的大管家,也是楼令的私人秘书,知道的事情可就太多了。楼令想了想让仆人拿来正装,一边更换衣服,一边说道:“没听见是用鲁国前正卿的身份谒见吗?说明他不想死了。”

林姒严肃说道:“不得不防!”

是吧?

说不定季孙行父死志仍然坚定,想用那样的办法骗楼令见面,真的拔剑就刺呢?

真要是出现那种情况,算是季孙行父开创历史先河,成为豫让一般的人物了。

豫让是谁?他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那名“士”啊。

若是季孙行父真的那么干,死前再吼嗓子为鲁国才对楼令行刺,还真的有很大机率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壮士,后面的荆轲可能就要失去原有的历史地位了。

更换完衣服的楼令亲自到来。。

等了半刻钟的季孙行父在门打开后,见到了亲自过来的楼令,做出解剑的举动。

在季孙行父手伸向腰间佩剑的时候,的的确确是让楼令紧张了一把。

并不是楼令怕厮杀,主要是发生那样的事情代表猜错了,并且还错得很离谱。

楼令看到季孙行父解下腰间佩剑要叫出来,说道:“季氏之主不必如此。”

当然,楼令没有第一时间出去。

数十名武士先出来,他们各自站位形成警戒。

随后,一批楼氏的人走出去,他们携带着一些东西,很快就在门前布置起来。

楼令不会让季孙行父进入府宅之内,一旦季孙行父进去,无论是怎么没命,楼氏压根没得解释。

在这种众目睽睽之下,季孙行父行刺的机率变得无限低,一定是试图想用语言将楼令说服,亦或是为了家族或鲁国跟楼令达成什么初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