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不告而入(第3页)
杞朔代表杞君姑容率领国中封君来到边境迎接,随同在场的还有统兵在杞国驻扎的楼森。
“莒君与莱君已经在‘淳于’久候多时。”杞朔进行通禀。
楼令是晋国的卿大夫,更是杞国的公族后裔。
因为杞国承认楼令是杞国的公族后裔,所以讲道理就是一体的关系。只是这种一体更像是双方的一种后路,不等于晋国与哪个国家开战,杞国就自动匹配对手,反之亦然。
互相之间承认有血缘关系,自然是以一家人的方式来交往,接触起来比较随意。
那么就是,楼令进入杞国就像是回到自己的国家,杞国君臣不用刻意在边境线上设宴,会合之后直接前往“淳于”入住了。
杞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奈何历史悠久不代表会是一个强国。
说起来,历史上杞国挺倒霉,一共进行了五次迁徙,最后被楚国所吞并。
当前阶段,杞国已经历经两次迁徙,只是搬到哪里之后,都城的名字都是“淳于”。这个跟楚国一样,哪里是都城,那里的名字便叫“郢”。
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实每一个国家的都城名字都固定。
晋国?都城名字是到晋景公才改为“新田”,之前的都城一致叫“绛”。
至于说迁徙都城?春秋早中期一直迁徙的国家挺多,原因是一座城池待久了会让环境很恶劣,后面是城池的排水系统成熟才不再迁徙。
另外,杞国已经被陨石砸过,事情发生在周庄王十年(前687年)。目前已经有了“杞人忧天”的这个成语。
当时可不是只有一颗陨石从天际砸落,是那种很密集的陨石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大地被砸出许多大坑,地面被撕裂出大沟。
亲身历经过那种天灾的杞人,他们很难不感到害怕,余生可真的要恐惧再来一次了。
杞国的都城“淳于”一样不是什么大城,外围城墙高度堪堪六米,倒是城内宫城的城墙达到七米,只是宫城占地面积比较小,再来就是各种设施显得更为……淳朴?
那是一种必然。
说到底就是杞国历经过两次迁徙,每一次大迁徙都要从头积累,资源都被用在民生上,很难追求奢靡的享受。
杞君姑容就是在空间显得比较逼仄的一座小殿为楼令设宴洗尘。
这座小殿小到什么份上?能够容纳二十个座位就是极限,并且采光非常不足,里面点燃灯火弥漫浓厚的油脂焦味。
“上卿这一次过来,多住一些时日啊。”杞君姑容很苍老,说话的时候明显中气不足。
楼令放下手中的餐具,应道:“臣会多住一些时日。期间需要帮君上修葺一下城池。”
怎么用“君上”来称呼?因为楼令是姒姓,所以杞君姑容是他的族长啊。
有什么问题吗?类如周天子是姬姓的族长那般,得到周天子认可的列国姬姓贵族,他们一样可以称呼周天子为“君”。
没有错,周天子仅是姬姓的族长,不是诸夏苗裔的族长。
天子是一国皇帝,同样也是国中百姓的族长,那是要到西汉的事情了。
所以,从宗周开始弱化神权,到西汉才算是完成宗教一体。
里面贡献最大的人有两位,他们是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以及大一统王朝第一位太子刘盈。
怎么回事?简单从西汉太子的另一个称呼就能够搞懂。西汉的太子也被称为“家上”。
西汉太子的牛逼之处还体现在其它方面,例如他们也可以用“朕”来自称。
楼令在面对杞君姑容用“臣”来自称完全没有问题。这里论的是血缘关系。
“修葺城墙?”杞君姑容眨了眨眼睛,问道:“齐国或鲁国会讨伐寡人?”
杞国本就是长期受到鲁国和齐国的威胁,一次次迁徙就是跟两个国家有关,真不是害怕待在原地会被陨石砸才展开逃亡。
楼令点了点头,应道:“有备无患。”
哪怕齐国或鲁国不会主动攻打杞国,晋国很需要杞国有一座坚城,才有那个资格来当一颗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