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心慌是正常的(第3页)
一国之君想要修建宫阙,不止是一应资源要自己出,连带劳动力也只能从自己的直辖地抽调,国中贵族愿意进行奉献是另一回事,强制摊派小心被驱逐离国。
晋君周当然有直辖地,登位之初不是被卿大夫侵占,便是公族封君当自己的家产,陆陆续续收回了不少。
只不过,属于国君的直辖地有被侵占的历史,不可能说什么都没少或出现增长再回到晋君周的手里,遭到侵蚀之后的直辖地被重新掌握,反而需要晋君周投入资源去维持,实际上就是变成了一种负担。
明知道是增加负担也会让晋君周拿回去,努力经营到转亏为盈,不就成为实力的一部分了嘛。
其实,楼令认为邯郸旃是老糊涂了。
邯郸氏跟范氏的实力差距那么大,对吧?
然后,楼氏目前跟范氏相处得很不错。
邯郸氏站在楼氏这一边,可能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凭什么要让楼氏为了邯郸氏跟范氏过不去啊?
“邯郸氏离‘棘津’最近,不对跨河大桥眼馋,仅是出于安全考虑也会试图掌控,天然就会跟掌握大桥的家族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不正是制造平衡的具备条件吗?我根本不会介入争夺。”楼令真的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掺和。
当前,范氏跟鲜虞的交战进行得怎么样了?
根据楼令最后掌握的信息,范氏和荀氏的联军已经推进到鲜虞境内,两个家族的联军在前线与以鲜虞为首的狄人联军交战,后方则是他们征调的劳动力大肆修建兵堡。
在交战态势上,其实范氏、荀氏与鲜虞的交战状况跟楼氏与义渠差不多,不存在爆发大型的会战,更没有太激烈的交锋,多以袭扰模式为主。
鲜虞所盘踞的区域乃是后世的河北中部与北部,跟晋国以现代的石家庄为分界线,南边归于晋国地界,北边就是鲜虞的势力范围。
在当前,鲜虞是狄人最大的一支,成了各支狄人的共主。
狄人此前最大的两支便是赤狄和白狄,赤狄被晋国驱逐失去栖息地,大批人投奔到鲜虞;白狄则是以白翟最为强大,楼氏在太原盆地的行动也迫使很多白狄人投奔到白翟。
白翟跟晋国的接触极为频繁,双方爆发的交战不止一次,每一次都是白翟吃亏,闹到稍微被秦国一勾引,一次次都能主动去找晋国挨揍。
鲜虞跟晋国的接触比较少,完全是晋国向东扩张才形成接壤,此后鲜虞就一直在支持晋国境内的赤狄进行反抗。
因为事先几乎没有接触的关系,晋国君臣对鲜虞的了解相当有限,也就压根并不重视。
原历史上,晋国内部矛盾一再爆发,搞得范氏很难去对付鲜虞,闹得范氏在晋国东部与北部的封地长期不宁,没有好好地教训鲜虞一顿。
晋国继续向北扩张要到晋平公时期,甚至是晋昭公攻占的土地在晋定公一朝又重新被鲜虞夺了回去。一直到智氏的智瑶当政阶段,晋国才给了鲜虞一记狠的,给赵氏的赵毋恤奠定了长期压制鲜虞的格局。
自从齐桓公之后,各个异邦不再是中原列国的最大威胁,不怪晋国一直没有正眼瞧过周边的异邦。
楼令倒是看得上异邦,一下子从白狄和各种戎手里抢夺了太原盆地,目下更是对上了义渠。
因为有楼令的调和,所以晋国内部没有发生太大的乱子。不是给予范氏有足够的空间来对付鲜虞了吗?
“魏氏之主向君上提出了和戎之策。”邯郸旃先是安安静静陪着楼令在河边走了一段路,比较突然讲了这么一句话。
那件事情楼令知道。
四个字的“和戎之策”而已,牵扯到的事项却是超级多。
现下的晋国中军将是楼令,魏氏没有狂妄自大到无视,他们事先向楼令进行了请示,得到楼令的正面回应,才正式着手制定策略。
所以,楼令不止知道魏氏向晋君周提出和戎之策,到底是什么内容与主张,比之邯郸旃知道得更多。
由于历史出现改变,魏颗成了魏氏之主,群策群力之下的和戎之策自然也就成了魏颗的主张,不再是由魏绛来挂名。
魏颗提出的和戎之策,强调了五点主张:
经济兼并:以货物交换戎狄土地,既是“贵货易土”,使用低成本来达到扩张领土的目标。
边境稳定:减少军事冲突,促进农业生产。(“边鄙不耸,民狎其野”)
政治威慑:戎狄归附可震慑诸侯。(“四邻振动,诸侯威怀”)
军事减负:避免战争损耗。(“师徒不勤,甲兵不顿”)
德政示范:以德服人,巩固长远统治、(“远至迩安”)
只能说,魏颗的那些主张不如历史上那般的“应景”,乃至于是跟当下时局存在不小冲突。
问题是什么?作为战略欺骗的话,糊弄没有跟晋国开战的异邦,有可能会起到很大的效果。
楼令知道魏颗是想要赚取政治声望。
可是,晋君周要扶持魏氏。
同时,楼令还是比较愿意魏氏站出来搅动风云,暂时并未对魏颗的和戎之策展示出什么态度。
“楼氏在对付义渠,范氏在对付鲜虞。”邯郸旃满脸的不解:“魏氏怎么提出那样的策略?”
哦!
这是邯郸旃要投靠楼氏没有得到回应,心慌之下进行试探了。
晋君周可是正在扶持魏氏啊!
魏氏从实力上要强于邯郸氏,邯郸氏无法投靠楼氏,肯定要让邯郸旃更为紧张了。
“新军将且心安。”楼令满脸严肃地说道:“大业当前,老夫决不允许格局巨变。”
同样的表态,楼令已经做过了一次。
邯郸旃这不是想投靠却没有得到回应,心态炸裂下直接慌了嘛。
“那和戎之策?”邯郸旃问道。
楼令一副沉思的模样,一边说道:“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这一下,邯郸旃更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