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福祸自担(第2页)

楼氏和郤氏的精锐又存在很大的区别,例如楼氏的精锐是以“羡”为主的部队,郤氏最为能打的部队由“士”和“徒”构成。

那当然是楼氏使用家族资源来训练和武装“羡”,可以说在披甲率上冠绝当代。

“君上认为魏氏提出的‘和戎之策’有可取之处,老夫今次回去‘新田’一定会被咨询。”楼令在提醒邯郸旃做好准备。

晋国现在的卿位家族是哪些?他们是楼氏、郤氏、范氏、荀氏和邯郸氏,其中以邯郸氏在军事实力和政治声望上最弱。

魏氏的军事实力比邯郸氏更强,一旦让魏氏的政治声望也上来,无疑对邯郸氏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卿位就那么几个,要是魏氏够资格获得卿位,现如今的哪个卿位家族最可能失去卿位呢?

魏氏的实力到底怎么样?他们的可征兵源没有楼氏、郤氏、范氏或荀氏那么多,兵员素质却是不一定会差到哪去,可能还要胜过范氏和荀氏。

如果只是拉出三千人来比拼胜负,打那种堂堂正正的交战,楼令都不敢说己方一定可以获胜。

因此,魏氏对比楼氏、郤氏、范氏、荀氏是输在了体量上,私军的素质要么是相差无几,不然就是占据优势。

邯郸旃对魏氏并不陌生。正是因为他对魏氏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才会急了!

“我们一起盟誓过啊!”邯郸旃感受到了极大的危机。

“是啊。”楼令先承认,再说道:“新军将好好回忆一下盟誓的内容。”

几个卿位家族进行盟誓,内容仅是约定一同致力于取代周王室,随后在新一轮的分封中保证对方获得最大的利益,不存在联合互保的条款。

也就是,他们进行盟誓的内容里面,没有一定要保证某个家族必须拥有卿位,或是确保某个家族不被消灭。

那样一来,无论哪个家族在那个过程中掉队,不算其余人违背誓言,纯粹就是掉队的家族太无能了。

之前的邯郸氏,他们是真的认为盟誓就算互相结盟,包括保证不失去卿位。

现在邯郸旃仔细回忆了盟誓的内容,再结合楼令的态度,哪能够没有反应过来?

“对我个人而言,不希望发生什么变动。”楼令从邯郸旃的表情看出对方搞清楚怎么回事,不是在做什么保证,说道:“关键是……,你们要自己别掉队了。”

维持原有格局对现有的卿位家族肯定更好。

楼令一点都不希望魏氏彻底站起来,乃至于渴望消灭。这是楼氏获得秦地之后的延伸需要,即便太原盆地在楼氏手中,一样如此。

只是,盟誓的梯队里面有家族自己不争气,能够怪谁呢?

而楼令没有向魏氏动手,真的不是不想,完全是魏氏太滑溜。

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楼氏强制对魏氏动手?郤氏都不会无理由站楼氏这一边,范氏和荀氏的反应会很大,会闹到楼氏被孤立或围攻的。

同样的道理,郤氏、范氏、荀氏或邯郸氏也不能说想干谁就干谁,要不然也会被排斥或围攻。

即便是邯郸氏摆明阵仗干魏氏?邯郸氏根本打不赢,反而极可能把自己给打没了。

在有明确取代周王室计划的前提下,先把这个计划进行实施并且完成,到后面各自获得封国,楼氏再着手获得秦地的东出通道也便是了。

轮到晋国变成晋王室,几个卿位家族肯定想着带上现有封地建立封国,可能会有其他家族加入到某个新成立的封国里面。

楼令其实是想着能不能拉魏氏一起组建国家,只是心里清楚可能性并不高。

魏氏会很愿意享有自己的封国。加入卿大夫新建立的封国?魏氏不如留在晋天子的这一边,起码可以依靠实力得享高位。历史上的秦国也不是一开始就拥有东出的通道,他们其实是历经了几百年的努力和血战,又是等晋国解体了一百多年才成功夺取到手。

如果晋国取代周王室之后,格局仍然是从春秋演变成战国,楼令已经给子孙那么好的开局,做得已经是够多了。

两位卿大夫的话题到此为止。

楼令没打算在这边多待,渡河之后队伍休整了三天,临近启程才接到邯郸旃的请求,说是要结伴一同前往“新田”。

结伴便结伴呗。

他们走得是沿着大河的路线,一路向西来到“河阳”境内。

这个“河阳”是楼氏在晋国本土南部的一块封地,也是楼氏各处封地产粮排在前三的一块。

更具体来说,楼氏目前产粮数量最大的是太原盆地,然后“河阳”排在第二,秦地因为本身基础排在了第三。

只不过,太原盆地合秦地是以耕地面积取胜,气候与水利方面不及耕地面积更小的“河阳”这边。

晋国的优良农耕区就这么一片,也就是太行山最西边山脉往西南的区域。以前这里是周王室的地盘,后来被周襄王送给了晋文公,成为晋国疆域的一部分。

气候跟晋国本土西南区域差不多的郑国……,或者说郑地区域,当地的产出怎么样?

农耕不能只看气候,还要考虑到水利系统。

郑国持有的“制田”在粮食产量上超过晋国两大产粮地的“原”和“温”,乃是春秋期间在产粮上能够排进前三的存在。另外两处产粮地分别是“临淄”和“商丘”。

齐国的“临淄”和宋国的“商丘”又以“临淄”在产粮数量上排在“商丘”前面,简单就是因为“临淄”在齐桓公时期修建了非常完善的灌溉系统。

楼令极少到“河阳”这一边,前前后后的十来年也就过来了六趟。

并不是楼令对“河阳”不重视,主要是“太原”或“新田”都是距离“河阳”太远,交通显得极其的不便利。

楼氏在这一边也就“河阳”一处封地,往来一趟光是赶路都要二十天以上,实在是太费时间了。

一年也就十二个月,每一年花费二十天赶路,到了地方起码要待上半个月以上,等于一年之中要花一个多月在“河阳”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