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君主这种生物都一样
地图上的国家疆域图形不可能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好些地方错得离谱。只不过,每一个国家所分布的位置肯定不会出错。
晋国的扩张是因为来自楼令的推动,他早就知道与之几个主要强国形成疆域接壤的事实。
在得到郑地之前,实际上晋国已经跟楚国接壤,位置在西南的一角。这一边的交通非常不便利,哪怕两国有着不短的边境线,双方从未拿当地作为突破口,也就是并未从那里实施过入侵,也就并未发生过大型战役。小规模的摩擦肯定有,可是次数方面并不多。
晋国获得了郑地,并且还占领了楚国“方城”之外的一片土地,使之两国的边境线增长。此阶段晋国的重心不再放在楚国身上,楚国也不敢主动挑起大战,互相之间边境线拉长的恶果并未显示出来。
随着晋国获得大片的郑地,一样跟宋国形成实际接壤。也正是这样,宋国的国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他们从晋国忠实的盟友,转变为走向与晋国对抗的一面。
晋国与齐国疆域接壤发生在更早之前,也就是赤狄被驱逐,晋国在东部获得数百里山河,两国变成实际接壤。
由于大河改道的关系,分别在“滑”与“濮阳”出现改道,改变了大河原本的流向,转为向北发生决堤,卫国首先因为天灾而实力大损,位处大河北岸的区域则是大面积遭到冲刷,其中包括齐国在济水北岸的疆域变成泽国。
晋国是在大河改道之后驱逐赤狄,占领了原本属于赤狄的栖息地,同时也从长狄手中抢夺不少的土地,实现了与齐国的比邻,只是双方的疆域接壤并不多,算起来只是有一个狭长的口子。
在原历史上,因为晋国不断发生内乱,所以长狄收复了失地,到很久之后晋国消灭长狄才重新与齐国接壤。
在楼令的这个历史版本,晋国在晋厉公完蛋之后……,也就是连带栾氏和韩氏一块完蛋的那一场动乱之后,并未再发生大型内乱。自然也就没有被长狄趁机拿回失地。
与几个主要强国都有接壤,晋国可以更为便利地出兵进行讨伐,反之也承受遭到入侵的威胁。
楼令站在地图
其他人一样在盯着地图看。
之前,他们能够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远交近攻”是什么意思。
看着地图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真的能够有更直观的理解,随着思考而让眼睛注视施展邦交策略的国家。
“想要施展远交近攻,必须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灭鲁国吧?”晋君周打破了现场的沉默。
楼令转身,颔首道:“君上所言甚是。”
“因为我们已经跟楚国、宋国实际接壤,所以才选择‘虎牢’驻军吗?”晋君周问道。
楼令再次点头,说道:“我们可以四处出击,也意味着到处都是漏洞。提前调动军团到某个国防漏洞,等于就是事先告知对方哪里空虚。”
那样简单的道理,有了解释很容易理解。
楼令看到众人能够听懂,接着往下说道:“想要行使战略当然可以这么做,问题是我们的目标是攻灭鲁国。让上军在‘虎牢’驻扎,一来可以拖延楚国或宋国可能的军事行动,再来便是可以根据他们的进军路线,更及时让军团抵达前线。”
所以是,晋国必须做好两线乃至于多线作战的预先准备,上军只是预先备下的一个军团,不等于说不再征召下军,甚至会在四个军团之外再征召出新的兵力进行编制。
那取决于列国的干涉力度有多大,晋国先顶住第一波次,再实施必要的后手。
“我们的休养生息国策只是执行两年不到,远不如预期啊。”晋君周看上去有些担忧。
几个卿位家族因为体量摆在那里,还有着额外的收入渠道,回血速度显得很快。
其他的中小家族,他们依赖自身的造血,两年的时间只是让他们稍微喘过来气。
晋君周一直有意扶持中小家族,多次开放山川专利。
如果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时间,无疑是晋君周更加乐意看到的进展。
因此,楼令入宫说必须发动对鲁国的灭国之战,很难不让晋君周下意识排斥。
而晋君周近期碰上了绝好的机会,正想要借此机会干大事,偏偏节奏被打断,太难不胡思乱想了。
魏氏提出“和戎之策”,看上去有很强的实施价值,便是晋君周认为的好机会。
所谓的好机会,自然是晋君周想借此让魏氏对卿位发起冲击。
站在楼令的立场,完全是晋君周在坏事。
可是站在晋君周的立场,他无论是想要扶持亲信,亦或是尝试搅动风云拿回权柄,同样没有什么毛病吧?
两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好坏肯定是体现在国家的层次上面了。
只是……,分层次的话,一定是楼令的立意更高。
毕竟,楼令要为晋国开疆拓土,晋君周只是想拿回权柄。
“君上不同意对鲁国发动灭国之战吗?”士鲂问道。
刚才晋君周的言语,确实表现出了不情愿。
所有卿大夫都看出了晋君周的态度倾向,中军将不好直接问,其他卿大夫更适合。
让中军将楼令来问就没有了转圜的余地。
本该由上军将智罃来问,可是他没有动作。
既然是那样,攻灭鲁国会获得很大利益的上军佐士鲂就必须站出来了。
“寡人没有不同意。”晋君周赶紧否认,再迟疑地说道:“只是……,会不会……,太着急了?”
邯郸旃立刻说道:“鲁国正在寻求与齐国结盟。等他们结盟,一切都来不及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只是有些人愿意为了集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楼令谈不上对晋君周感到彻底的失望。
君主嘛,肯定是很自私的生物,他们肯定想要大权在握,也会因为权力不够大而缺乏安全感。
鉴于现在不是“朕即天下”的时代,晋君周认定拿回权柄比开疆拓土更重要,站在他的立场不能说是一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