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激战(第3页)
在两军完成面对面之后,晋军的各个方阵突然间爆发出三声呐喊:“杀!杀!杀!”
随即,西边与东边的军队将长矛放平,进入到“线列战”的交战态势。
所谓的“线列战”就是阵线分明,两边的官兵组成方阵对抗,并没有开打之后就混到一块混战。
这种“线列战”的模式在古典时代一直是交战主流,也就非常仰仗长兵器和远程部队的发挥。
长兵器好说,无非就是近战兵手持长矛或战戈在第一线交锋,演变成列国逐渐追求士兵可以使用更长的杆。
只是吧?长兵器使用起来有极限,肯定是越长越难以操控,超过极限举起来容易,手持末端放平真的把握不住。所以一般六米的杆就达到多数人的极限,能够手握八米长矛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
世界冷兵器历史上,大规模使用八米长矛的国家只有战国时期的楚国,其他国家从未大批列装过八米长矛。
因此,说秦军或西方哪一支军队列装八米乃至于十米长矛,不是野史就是后人创造的假史。
而楚军列装八米长矛的兵种并不是步兵,八米长矛被列装在战车组成员上面。这也是世界考古历史上,唯一一款有实物作证的最长冷兵器。
看战场上的晋军和鲁军长矛手,他们使用的长矛,包括矛头在内,长度其实也就接近四米。
四米短吗?信不信能够将四米长矛放平握住的人,一样不是那么多?
战场上的长矛手,他们可不是只要能够放平握住就算成功,还要一再操控四米长矛进行攻击或是格挡,对体力的消耗很严重,没有几分钟就要手臂发酸,浑身大汗再变得手脚发软了。
鲁军高层这一边,他们在看到己方明显陷入劣势之后,有人开始思索怎么来扳回劣势,更多的人则是爆发了争吵。
对,没有错,前方战事不利,后方的高层却是爆发争吵了。
在正式交战之前……,或者说晋国宣告要讨伐鲁国之后,并不是所有的鲁国权贵都愿意跟晋国交战,只是开战派占据了上风。
那些不愿意跟晋国开战的鲁国权贵,他们算不上是投降派,又区分真正软弱以及绝对理智的两拨人。
因为强硬派占据了上风,所以有鲁军开到边境与晋军进行交战。
真正开打之后,鲁军出现明显的劣势,软弱派不免要重新抬头,爆发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了。
“将士前线在前线牺牲,你们为了私欲在后方争吵,不觉得羞愧吗?”季孙宿实在是被气得不轻。
孟孙蔑却是说道:“确实打不赢,不如尽早想办法维持体面。”
如果季孙宿没有记错的话,事先孟孙蔑也是赞同开战的一派?
“你……”季孙宿将好多难听的话咽回去,重新措词说道:“大势已经改变,不是服软就能够使晋军撤兵那么简单。我们若是不做抵抗,可能吴国的旧事极可能会在我们这一边重演啊!”
晋国当然不会喊着就是要灭掉鲁国,宣战的理由是针对鲁国私自兼并他国进行惩戒。
那么,鲁国会被迷惑吗?其他的国家不好说,作为保守派大本营的鲁国确实有可能被迷惑到。
那倒不是说鲁国的权贵都是蠢货,只是很多看明白的人,他们会迎合真正的蠢货假装糊涂。
孟孙蔑要说点什么,有人前来禀告,说是第二“彻”有明显的崩溃迹象。
原先在争吵的人停下来,临时从巢车下来的季孙宿赶紧又上了车斗,再让人将车斗升高。
借着高度观看战场的季孙宿,一眼就能够看出己方的第二“彻”已经被晋军攻打得歪七扭八,好多位置也被晋军切割了。
阵线变得歪七扭八本身就显得挺致命,别说还遭到了晋军的切割,明眼人一看就是大事不妙。
季孙宿向斗车下方扫了一眼,眼眸里面有着恼怒与后悔。
“要不是出现争吵,我岂会不顾战事下去劝解。我如果不下去,第二‘彻’不会这么早陷入劣势!”季孙宿没注意到一点,他潜意识都认为只是可以坚持更多的时间,不是说能够扛住晋军或打赢。
在季孙宿将要示意旗号手给前方发出信号,让第二“彻”撤退的时候,眼角余光看到晋军本阵左右两翼有了动静。
事先,鲁军高层当然看到晋军的左右两翼出现了一大批牵马步行的人,他们之中有人还进行了嘲笑,说是晋国高层竟然看得上异邦,在走楚国和赵盾的老路之类。
楚国每一次启动国战都会在南方各部落拉蛮人凑数量,一次次证明蛮人只配上阵送人头。
晋国在赵盾时代,其实也有对白狄征兵的例子,只是数量远比楚国对蛮人的抽调要少许多。
晋军左右两翼的那一批部队,他们纷纷上马,随后起码朝鲁军的两翼机动。
在他们抵达位置之后,大批的人下马对列阵的鲁军第三“彻”不断射箭,又在鲁军的弓箭手反击之前上马脱离。
这种战法确实有异邦在使用,只是季孙宿能够看出那些晋军玩得更溜,至少不会像异邦那样不懂把握时间,跑得慢了挨射只跑掉少数人。
季孙宿只是被左右两翼的骑马晋军吸引了一小会的注意力,听到哭喊声再次看向第二“彻”的己方部队,看到那些部队竟然转身向己方的第三“彻”冲击。
这一批转身就跑的鲁军,他们其实也知道该向左右两翼迂回撤退,要命的事情是左右两翼有骑马的晋军啊。
本身就是崩溃才调头就跑,没有了队形去从左右两边撤离的话,不是去送人头吗?
所以,他们在追安全感的驱使下,选择了冲向位于第三“彻”的友军。
“该死啊!”季孙宿明确意识到大事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