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兵临城下。

莫名的感觉好累...............................................

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确实都是很快分出胜负,不会一场战役打个好几年。

只是……,发生在大野湖边上的这一场交战,着实也是太快就分出胜负了。

春秋春秋的,从字面意思就能够理解大事都是发生在夏天,只有冬天能够歇一歇。

啊?

主要粮食是春天播种,到了秋天进行收获,先保障农耕才能有心思搞事呗。

在古典的春秋时期,不说每一次大战都是发生在农忙之后,起码九成九的战役都是在那一段时间爆发。

因为奉行了交战守则的关系,也就是先宣战再约个开战的地点,真不用敌我双方捉迷藏,到了地头打十天半个月基本也就分出胜负,多数战役基本上一个季节之内就结束了。

发生在大野湖边上的这一场战役,若是晋军仍旧奉行古典交战守则,鲁军高挂免战牌可以获得三天的喘息时间。

可能鲁军高层真的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他们以为高挂免战牌就可以无忧,并未重视营寨防御。

结果是楼令无视了鲁军挂出的免战牌,晋军一个白天夺占鲁军主营盘的大部分,致使鲁军无处可守不提,搞得鲁军的心态也崩了。

那算不算是晋军一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打法?肯定算的。

因此是鲁军搞出了大失误,所以一天之内被打崩。

当天夜里,季孙宿派人联络各处残存兵力,凌晨时分展开突围。

“不能继续待了,突围之后立刻撤离战场,用最快的速度向都城撤退。”季孙宿明确知道军心士气已经不可用,再来就是敌我双方兵力差距更大,留下来不再有任何机会。

他们趁着夜色出营,一开始诸事还算顺利,离开营寨不到两里地,撞上了早在等候的晋军。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内?

晋军在旷野的夜幕,只是弯月的月光之下,视力好的人看周边也是一片模糊。他们纯粹就是听到动静,意识到有大股人马正在靠近。

能够夜视的鲁军没有多少,他们离得远了压根有看到前方安静不动的晋军。

等双方靠近到十米左右的距离,晋军突然间亮起火把又投掷向鲁军,随着鲁军的暴露,早就蓄势待发的晋军弓弩手齐射一波,手持近战兵器的晋军发起冲锋。

鲁军被突然间出现的火光吓了一大跳,转眼间看到对面投掷过来火把,心思灵活的鲁军第一时间就躲在没有反应过来的袍泽身后了。

果然,火把还没有落下,晋军的远程部队就射出箭,瞬间就响起连串的惨叫,随后便是连绵的呻吟之声。

“不与之纠缠!”季孙宿看了一眼冲锋而来的晋军,吩咐驭手驾车驰骋起来。

心思灵活的那些鲁军,他们依靠袍泽当肉盾躲过一波箭矢,下一秒撇开脚丫子就跑。

“他们……”季孙宿发现了一个情况:“怎么追徒步的人,像是没有看到战车啊?”

早在等着的晋军追击和拦截,他们是得到命令不抓权贵,自然是不追乘车的鲁军了。

很容易理解,贵族轻易不徒步,基本上就是车马代步。

不说徒步百分百是普通的鲁军,怎么也有个九成九吧?

所以,晋军只盯着徒步的鲁军,没有去追击乘车的鲁军。

其实,晋军多数人不理解,碍于中军将的权威不得不执行而已。

楼令的指挥方式更趋于封建时代,一点都不像是古典时代应该做的事情。

话说,抓住敌方的贵族可以换取赎金,能抓却要刻意放走,不是阻人财路嘛。

在诸夏这一边,古典时代所指的是贵族拥有封地自治权,包括招募私军在内;封建时代泛指郡县制时代,王权全面崛起的情况下,贵族的特权遭到压缩,

尽管不是那么乐意和理解,各部晋军严格执行了楼令的命令,后面却是绝对要出现怨言了。

夜幕笼罩的大地,时不时会有某个区域火光大作,聚在一起的火光很快就会散成了星星点点。

之所以会散成星星点点,自然是晋军在追击四散的鲁军了。

旷野之上,到处充斥着喊叫声,哪里突然出现喊叫声,随即也要充斥惨叫声或求饶声。

晋军从凌晨开始追击,天色放亮之后,鲁军的惨况更加严重。

凌晨突围的鲁军并未聚堆,他们其实说不上有什么建制,大多数队伍在夜幕笼罩下的时候,跑着跑着整支队伍离散了。

人数多的鲁军才是最危险,他们制造出来的动静更大,吸引来了更多的晋军围堵。

天色微微亮之后,季孙宿才发现周边已经剩下不到百人,一瞬间悲从心来给当场大哭出声。

在季孙宿哭声的背景下,旷野上到处都是被晋军追击的鲁军,但凡鲁军投降速度慢,等晋军追上来就要变成一具尸体。

“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啊!”郤至觉得这样的场面怎么看都顺眼。

楼令只是在看,没有发表什么感慨。

这样的场面会在这一片大地反复上演。

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个割据势力打另外一个。

等大一统时代降临,割据势力互相交战,中原正朔遭到北方异族入侵。

因此,类似的场面最迟也是两三百年要上演一次。

又是一个白天过去。

这一个白天,逃命的鲁军双腿不停,追击的晋军一样没有休息的时间。

“能够逃回去的鲁军不会超过三千。要是他们撞上新军将的部队,真要全军覆没了。”郤至觉得有些没意思了。

楼令摇头说道:“新军将在四十多里之外,不是鲁军就近躲进沿途的城内,便是被我们追上消灭,新军将碰不到从战场溃逃的鲁军了。”

要说郤至最痛恨哪一个国家,肯定会是鲁国。

那是鲁国屡屡挑衅郤氏,后面郤武子在征讨鲁国期间死亡。

郤武子讨伐鲁国,结果死在征讨鲁国的征途,算是鲁国的过错?

当时的情况是,作为晋国小弟的鲁国拒绝参与会盟,等于就是鲁国明确犯错,晋国出兵征讨显得极其合情合理。

如果鲁国不悖盟,自然不用晋国出兵讨伐,郤武子也不会亡在征途。对吧?那怎么就不是鲁国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