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还能如何?(第3页)

至于说商鞅变法之后?别说是关外列国的人,即便是关内新老秦人,他们在秦军的眼中都是会行走的爵位和财富,有机会绝对要干割掉脑袋换取爵位和财富的操作。

杀良冒功这种事情,秦军可不止对列国的人干,在秦地干得少,无非就是列国的军队只有一次攻进关中,没有给想要获得爵位和财富的秦军几次机会。等秦国一再向东扩张,几次爆发在秦国境内的交战,敌军实际数量也就不到十万,以为秦军一次次斩首十数万是怎么来的?

如果是秦人,可以为秦军而喝彩;换作是其他国家的人?牛羊会给屠夫喝彩吗?

当然了,绝不是只有秦军存在杀良冒功的现象,历朝历代的军队没少干这种事情,才有了“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俗语。

楼冰作为晋军的使者入城了。

到来的晋军开始安营扎寨。

一般情况下,城池周边不会有茂密的森林。应该说周边的树木在筑城期间被大肆消耗了一次,后面有居民入住更是会被陆陆续续砍伐,城池周边十里之内很难有成片的森林。

有驻营需要的晋军,他们在来的时候,路上就已经进行了伐木,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一块运了过来。

没有等晋军将营盘建设起来,鲁君午率领鲁国贵族出城了。

楼令还是等鲁国君臣出现在城门边上才得到消息,不久之后楼冰可算过来。

“家主,鲁君亲自出城请降。”楼冰没有讲谈判的过程,直接汇报成果。

鲁国君臣都已经出城来到外面,他们还很有仪式感地排了队列,等待楼令过来正式投降。

上一次郤至接受鲁国的投降,双方是在宫城大殿之内谈妥。

这一次,只差鲁君午手持一套印玺与山川舆图,再赤裸上身,背上背着荆棘,口中含玉在城门口下跪。

若是鲁君午真做出上面的作态,其实就是接受鲁国亡国的结果。他做了这样的举动,日后鲁国可别想再翻身,等于就是作为亡国之君认可胜利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削掉宗室再次复国的依据。

简单来说就是,真有国君那样做,哪怕日后有宗室举旗起事,也不再具有法统性质了。

历史上,秦国末期各处起义,旧韩地、赵地、魏地、燕地、齐地宗室成员没有人心归附的领头羊,正是因为他们的亡国之君向秦国臣服,使之旧贵族不再具备神圣的法统继承权。楚地的人可以那么嚣张,简单就是因为只有最后一任楚王并未干过肉坦含玉投降的行为。

楼令当然不会匆忙接受鲁国君臣的投降,更不会孤身一人过去。

正确的做法是,楼令召集军中有头有脸的贵族,尤其需要人去找来当地年纪高的老人进行见证。

春秋没有设立“三老”,等到了有“三老”的时代,接收地盘有没有“三老”见证极其关键。

刘邦能够最终成事,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他每次都抓住让“三老”见证这个关键步骤,打下一个地方总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消化,成为总体实力的一部分。

在这一次,楼令不会彻底灭掉鲁国,想要在战后尽快消化泰山以西的鲁地,怎么可能遗落掉舆论战呢?

只有让鲁国君臣的丑态被更多的人看到,才会打掉鲁人对鲁国巨臣的滤镜,使之不再抱有多余的幻想。

找来鲁地的老人见证只是楼令的其中一招,后面还会编童谣让孩童传唱。

“他们怎么就这么降了呢!”郤至看上去并不多么高兴。

楼令其实也不是太满意。

并不是他们得了便宜卖乖。

在国家与国家的层次上面,唯有武力夺取才算真正拿到手,不流血而拿到的东西,敌人心有不甘是一定的事情,己方恐怕也很难真正重视起来。

楼令是有想过兵临城下会让鲁国君臣放弃幻想,只是真没有想到鲁国君臣连试图挣扎都不敢。

“走吧。”楼令招呼一声,面无表情率先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