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无形的威慑(第2页)

“无有周公,中国万古如长夜。”郤至说道。

那不是在瞎说,泛指周公旦加强了史官体系,明确以史官监督诸侯国。(相关的体系之前的章节提到过,不再重复。)

“是啊!”楼令当然知道周公旦所建立的史官体系担负着什么作用。

楼令很突然地摇头:“我们正在进行颠覆,成与不成大概很难留下什么好名声。幸运或是不幸的事情,在我们之后,史官体系恐怕会崩溃。”

越是大争之世,没有强悍武力的支撑,监督体系更依赖于当权者的道德底线。

郤至没有见过那样的世界,讶异说道:“怎么可能?”

什么不可能?当然是郤至无法想象史官体系崩溃之后,掌权者该是何等的肆意妄为。

然而,打从事实上就是到了战国时期,史官已经很难对列国君臣进行监督,更是无法维持威慑力了。

两汉在史官制度方面延续上古,也就是说一样有太史令和大史和史,同样是太史令常伴君主,大史和小史分配到诸侯国。

到了汉武帝阶段,尤其是窦太后薨逝,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来约束汉武帝想干什么,史官不能,董仲舒创造的“天人感应”更不可能。

到了那之后,史官的作用只剩下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了。

楼令出于好奇心,对历代史官的变革有一些了解,只是不一定对。

三国的魏、蜀、吴属于是割据政权,他们爱咋玩就咋玩,反正当代他国不认可对方的历史陈述。

所以魏明帝置史官,称着作郎。等于作为割据政权的魏国不再有太史令、大史、小史,只能是在这个割据势力的内部玩过家家游戏。

西晋的史官制度仍旧延续东汉,只不过无论西晋还是东晋,不止两晋时期自觉羞愧,后人也羞于提起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到隋朝期间,史官成了秘书省的一个下设机构,变成由“着作曹”来进行管理。

从上古到隋朝时期,史官体系还保持着自主的独立性,不受到太多的干扰。

步入唐太宗的时代就开始变质,他直接将史官纳入直辖,同时宰相也插手。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史官机构,等于就是受到强力干涉。

直接说就是,唐朝的史官很难只记录所见所闻的事实,史书上记录的文字可能遭受过干涉,变成当事人可以干预在史书上的形象了。

史官只记录事实的制度从唐朝时期被玩坏,后面的朝代基本上也就成为工具,没有了真正且专职的史官,乃至于变成党争的武器了。北宋砸缸的那一位,他修《资治通鉴》的内容怎么样不提,以修书来进行政治资本积累是一个事实。

蒙元干脆就没有史官制度。

明朝倒是恢复了一部分上古史官制度,例如重设太史令一职,可是真正参与编史的群体是翰林院官员。

有明一代的读书人到底怎么样,后人那是有目共睹。最起码是宋朝读书人出于与国同休,作为主人翁勇于任事却干得不咋地;明朝的读书人,绝大多数读书人努力的源泉是想当国家的蛀虫,有功名可以不用交税。

而有功名不用交税一开始是明太祖优待实在困苦的读书人,到明仁宗变成只要考上功名就不用交税,明宣宗承认这个事实。

所以是什么?掌握笔杆子的读书人,他们可不得往死里吹仁宣之治啊?

明仁宗虽然只当了一年的皇帝,但是他当太子时期已经实际在治理国家,永乐帝更像是大将军。不能只看明仁宗当了一年皇帝,而去忽视他的贡献。

要说明仁宗在当永乐帝大总管期间,起码是保证了永乐帝的粮草军械,完成对北边游牧民族的压制,明宣宗在位期间真没有干出什么成绩来,乃至于放纵瓦剌的崛起,放弃永乐年间好不容易打下的交趾。

在位期间丢失疆土?真只有明朝的读书人或史官敢吹这样的皇帝英明,民间对明宣宗的称呼是蟋蟀天子来着。而这位蟋蟀天子的给他儿子挖了下填不上的大坑,达成了“叫门天子”的成就。

书写史书的人之无耻,吹嘘“仁宣之治”可是标志之一。

到了满清倒是有史官,可是这么一个从头到尾搞“文字狱”的朝代,还能够奢望可以写出什么玩意来。

只不过,楼令认为诸夏这一边起码在大事件上会进行叙述。

简单来说就是大事件方面能够找到前因,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使用“春秋笔法”这样的套路,只是一定会让后人知道大事件的结果。

西方那边的历史不靠谱到什么程度?他们的历史可以由后人去修改!

后人修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不是编造又是什么?

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事迹,他们的记载先是亚历山大征服过中国,后来知道诸夏这边有完整的历史记载,到底有没有脸红不知道,反正就是赶紧修改了。

考虑到西方历史是由私人来编写,并非是官方机构认证或牵头,仅是这一点作为基础,真的是谁信西方历史谁傻,反正西方人自己都不信。

西方人有很清醒的认知,他们管由私人编写的历史内容叫“史诗”。

知道什么是“史诗”不?也就是在存在的历史基础上进行修饰,使之变得更有阅读趣味。

都讲究起了阅读感,谁还当真呢?

论起来就是,人们从“三国演义”去了解东汉末年的故事一般,属于是文学创作。也就是根据历史进行再创作,不是真正的历史版本。

不是对历史存在敬畏感,楼令在这一次有很多次机会控制卫国君臣,控制他们之后便可以对卫国为所欲为。

嚣张跋扈到某种极致的郤武子和郤至,他们也存在底线,无非就是顾忌史官的那一支笔。

在诸夏这一边,想干大事的人,基本上都有“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心态在支撑。

现在的楼令只差一步就能够完成三不朽的标准,成为一名不朽的人物。

可是,楼令清楚自己很难达成那最后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