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新的战争

楼令对智罃谈不上厌恶。另外,楼令其实非常能够理解智罃想要壮大智氏的迫切心理。

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他的需要,为了达到目标做出一些行为。

楼令也有过迫切想要发展楼氏的时候,但他是配合着大局,顺势争取能够获得的利益,以及自行找个可以兼并的目标实施行动。

其实,智罃有过好多次的机会了。

好几年前,楼令建议智罃去征讨三戎中的伊洛之戎,但凡智罃将事情干成,哪会有智氏当前的窘迫环境。

伊洛之戎的栖息地挺好,周边有洛水这一条大型水系,并且地势平坦且肥沃,十分适合开展农耕。

而当时的智罃还能够从荀氏获得支持,有极大成功的概率。

智罃第一次的扩展行动失败。

轮到第二次,楼令帮智罃找到郤至这位合作伙伴,只是有了第一次的打草惊蛇,不止是三戎团结对敌,智罃能够从中行献子获得的支持也不多了。

在第二次对三戎动手的时候,实际参与的郤至没有发现问题,旁边的楼令却能够看得出智罃故意不使劲。

所以,智氏和温氏第二次联合征讨三戎,事情是坏在智罃手里。

智罃为什么故意坏事?简单就是智氏比温氏更弱,事情干成了能够获得的利益分配不符合智罃的预期。

从那之后,楼令几乎不给智罃出谋划策,连带智罃的借兵也婉拒。

再往后?智罃虽然作为楼令的大舅哥,干得一些事情却是一直在干扰楼令制定的国策,两人变得渐行渐远了。

那是楼令真的给智罃寻找过出路,可能是智罃能力不足或是觉得不好,并不是楼令全程在冷眼旁观。

不止一次给了机会,可是真的不中用啊!

如果楼令和智罃只是合作关系,他们的关系大概就是到此为止。

谁让楼氏的主母出自智氏呢?两边的关系当然不能说断就断了。

亲戚的关系好断吗?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关系一点都不好断,甚至会因为想跟亲戚断掉关系,一个不慎惹得一身骚,再被外人所不理解的远离。

只能说,有人在悄无声息中就达成了目标,有的人却是会闹出极大的动静,而有的人搞不清楚局势无法达成目标又惹得令人厌恶。

所以,楼令所厌恶的是智罃不懂区分时机,会在不恰当的时间提出不合时宜的建议或要求。

拿这一次来说,宋国跟楚国正处在很微妙的时间,可能会因为华元过世让两国的关系生变,无疑是晋国拉拢宋国的绝好机会。

哪怕宋国之前干了悖盟的事情,国家与国家的相处不是小朋友玩耍,有了矛盾就要打起来。站在国家的层次,很多时候哪怕两国真的存在矛盾,该忍着恶心就需要忍着,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事实就是那样,国家与国家的相处不分对错,唯有追逐利益才是永恒。

晋国的确应该惩罚宋国,只是惩戒力度要控制好一个度,不能让宋国真的彻底倒向楚国。

所以了,楼令在等着“新田”派人去宋国参加华元的丧礼,在华元丧礼期间不会发兵攻宋。

华元的死亡对宋国来讲并不是国丧。

楼令愿意等华元的丧礼结束再出兵,一方面是在等楚军真的远离,另一方面无疑是在向宋国释放信号。

什么信号?就是晋国对宋国的恶意不明显,发兵攻打仅是在惩罚宋国的不懂事。

从“商丘”开拔的楚军,他们走得是晋军曾经南下攻打吴国的路线。

十万楚军效仿晋军曾经的攻伐路线,楚国与吴国实际接壤,又有两万楚军从本土向东,形成了对吴国的两线夹击。

楚国与吴国接壤的区域是什么环境呢?大江由西向东贯穿楚国,途经吴国的北部奔流入海,沿途植被茂密且森林遍布,尤其是形成了很多的小型湖泊。

那种环境极大限制了大兵团的施展,楚国的兵力优势极难得到发挥,搞得弱小的吴国可以与楚国打得有来有回。

因为楚国和吴国交恶的关系,楚国逐渐重视起了水军,吴国则是因为靠海又比邻大江使得水军力量颇为强大。

由于楚国和吴国的接壤区域环境非常复杂,再加上吴军从未讲过武德,两国的交战跟中原并不一样。

可以说,吴军从未与楚军堂堂正正摆开阵势交战,两边每一次的交锋都是遭遇战,吴军又会时常利用地形埋伏楚军。

自从楚国开始重视水军,将水军发展成了规模,哪怕楚国的水军战力远远低于吴国水军,利用大江流向以及数量优势,楚国水陆并进已经可以一次次逼近吴国都城“梅里”了。

恰恰也是楚国开始重视水军,最为起码就是攻打吴国的楚军,他们的后勤可以得到更大的保障。

比如四年前的那一次,楚军直逼“梅里”郊外,便是楚国利用大江航道保障后勤的成果。

在以往,楚军总是逼近到“鸠兹”就无法保证后勤供应,真正能够在前线与吴军交战的楚军很难超过一万,每一次都是空有余力而不得发挥。

“以往楚军受于地形限制,哪怕有水军辅助,能够抵达‘梅里’的部队仍旧有限。这一次楚军两线并进,他们的北路军可以直接得到水军的接应,不存在过江的困难,吴国不能解决西路的楚军,一开打就要打都城保卫战了。”

驻扎在“濮阳”郊外的晋军随时准备出发,不单单是在准备惩罚宋国,更要做好支援吴国的准备。

吴国现在已经不是晋国的傀儡国,只是吴国仍旧是晋国总体战略的一环,还是很重要的那一环。

晋国之所以重视吴国,主要是有三面夹击楚国的国策基础。

所以怎么回事?反正晋国不可能坐视吴国被灭亡。

既然晋国重视远在东南的吴国,更难彻底放弃宋国。这就是晋国君臣在极力容忍宋国的主要原因。

楼令看向中行吴,说道:“等华元的丧礼结束,新军象征性地惩戒宋国,我亲率中军与上军南下支援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