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829章 吴人之君是这样子的

遭到入侵的吴国一定比晋国更急。事实上,吴君寿梦之前无法确定向晋国的求援能不能得到回应,或者晋国答应救援又会耗费多少时间才发兵,他都做好了临时搬离“梅里”的充分准备。

吴国毕竟不是中原的国家,他们也是近期才重新恢复文明。

此前的吴国与中原列国断了联系,东南一隅的各种夷、越、蛮、黎的部落非常多,导致从中原而来的吴国政权已经快被融合,中原列国用“披发纹身”来概括吴国。

自从寿梦亲自去“洛邑”认祖归宗,实际上吴国的改变并不多,仍旧是以蛮夷特色为主。

吴国迎来的一次变革是被晋国一度灭掉,晋国傀儡余眛的时候对吴国进行了初步改造,包括调整吴国的官职体系,以及改正吴国贵族的生活习惯。

晋国傀儡了吴国将近两年的时间,对吴国的改正在成效上并不低。

那是晋国表现出强大的一面,使得吴人认识到了己方与晋国的差距。

弱者天然会向强者学习,尤其是弱者遭到暴打之后,对双方的巨大差距有足够清醒的认知。

吴君寿梦本身就是想对吴国进行改革,他才会主动跑去“洛邑”重新认祖归宗。

重新登上吴国君位的寿梦,他并没有对晋国带来的改变进行抹除,相反进一步在政治、军事、风俗上向晋国靠拢,使之吴国出现的改变更多更大。

如果吴国不是一度被晋国灭亡,改革不会那么顺利,可能遭遇到的反对声浪会很大。

毕竟,没有比挨一顿揍更加显示出差距的事情了。

事实上,原版历史上的吴国改革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很失败。

那种失败不是说晋国最终没有成功改造吴国,主要体现在后面的吴国君臣稍微有点成绩就极其膨胀。

怎么回事呢?大概就是交趾自以为是小中华,乃至于认为比北边的爸爸更中华,最后喊出只有自己才能够代表中华。

类似交趾的国家挺多,每一个都喊过只有自己才是真中华。

只是,他们难道不知道在那样喊的时候,承认自己是一个次生文明吗?

吴国的膨胀过程大概是,努力学习晋国的一切,以为已经超越了晋国,最后玩砸了落得亡国的下场。

这是吴国在学习晋国之后,的确用很快的速度在壮大起来,不断的扩张又没有进行良好消化,闹得一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下场。

过去的吴国并不害怕楚国,真要害怕也不敢一直挑衅和偷袭了。

难道吴国不知道楚国是南方霸主?可能真的有很多人不知道楚国作为南方霸主的强大。

而知道楚国有多么强大的吴人,他们也知道楚国正在被晋国牵制和暴打,明确判断出是吴国的一个好机会。

在楚国被晋国牵制的时候,吴国一再成功偷袭楚国。

等晋国消停下来,楚国抽出手来之后,发生了连续三任吴国之君战死在与楚军交锋中的惨剧。

一国之君都能战死疆场,并且还是连续三名吴君战死,能够想象到吴国究竟陷入何等窘境的吧?

那么惨的吴国,闹到连续三名国君战死疆场,他们为什么没有灭亡呢?答案在于晋国在吴国最危险的时刻又出手了。

晋国对吴国给予了文化到军事上的全面扶持,才有了吴国的崛起基础。

等吴国陷入危难之际,晋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

换来的是吴国一度灭掉楚国之后,认为可以跟晋国掰腕子。

知道怎么回事吗?反正晋人没有因此指责吴国背信弃义,要说多么平静倒也没有,只是邀请吴国之君到“黄池”进行会盟。

然后吧?夫差率军北上在“黄池”给一众参与会盟的诸侯上演了:以万人为方阵,右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用那种方式在“黄池”向列国进行示威。

那可是两万披甲之士啊!

强大如晋国不是凑不出两万套甲胄,只是玩不出吴国的那种花样。

在夫差对中原各诸侯耀武扬威的时候,吴国都城被勾践率军偷袭攻取。

等吴军回师在随后的“笠泽之战”中遭到惨败,又在五年之后亡国了。

有人认为,吴国崛起的基点就是晋国进行全面的扶持。那就等于要先有支点才能屹立那般,没有这个就等于不存在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