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宫城攻防战(第2页)

毕竟,昨晚晋军连夜在城内肃清,哪怕不是将所有反抗力量消灭,不成规模的反抗力量很难再全局上翻盘。

如果杀了郤至或智罃会怎么样?肯定是楚国成功拉了个晋国卿大夫进行垫背,只是注定要遭到晋军的残酷手段进行报复。

让楚国高层有得选,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拉至少一名晋国的卿大夫垫背,非高层的楚国贵族则是不敢那么干。

道理太过简单:一旦身份不足够的话,太多的事情干了就是有罪无功。

“城内守军,大概全在城墙上了。”郤至说道。

智罃颔首道:“连寺人都手持兵刃参与防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点,寺人除了服务君主的日常生活之外,他们还是君主的最后屏障。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寺人守卫君主的职责被去除。

当然了,个别君主还是得到了寺人的守护,只是那些守卫君主的寺人一概没有什么好名声。

例如,东汉的十常侍其实就是汉灵帝拿来跟世家、豪强斗争的工具,十常侍也在世家、豪强逼宫的情况下奋起反抗,他们一完蛋也让皇权彻底失势了。

其它的例子不再多讲,只是依附皇权的宦官,他们失去皇权的庇护几乎什么都不是,哪有份量跟百官或权臣斗,一般宦官就是皇权的一种权力延伸而已。

那么,能够知道有权的宦官为什么没有好名声了吗?简单就是史官家族消失之后,笔杆子先后掌握在世家、门阀、士大夫手里。

到了连寺人都派上战场的时刻,基本上就是一国之君有足够的清醒认知,明确知道到了身家性命和国祚都不保的危险境地。

晋军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攻打宫城全是真正的攻势,并不需要布置佯攻。

在郤至的一声令下,战鼓被敲响起来,听到号鼓的晋军开始推进。

作为宫城,里面怎么可能没有武库呢?

事实是,一国都城都有内外两套武库,宫城外的武库所储备的军械要比外面城区的武库多得多,并且宫城的武库机械种类更齐全。

楚军的弓大多是竹弓,不代表他们没有木制弓。

现在,防御城墙的楚军,只要是“左右广”的士兵,无一例外全部装备上了木制硬弓。他们在晋军推进到射程范围之内后,听从指示进行了一轮齐射,随后便是各自凭借自己的频率放箭。

晋军有事先准备盾牌,大多是一些临时制作出来的木盾或盾车。

城墙上的近百“左右广”进行齐射,大部分的箭矢落空或被挡住,仍旧射翻了十数名晋军,只能说射艺非常不错了。

话说,宫城是怎么部署防御兵力?大概是一面城墙上安排了两三百。那是宫城内的守军本来只有将近五百,后面又让寺人参战,才有足够的数量一面城墙安排两三百的守军。

攻城的晋军,每一面城墙至少出动八百。

不是晋军兵力不足,完全就是战场宽度的限制。

晋军又是前进二十来米,城墙上手持竹弓的楚军也加入射箭的队列,只是晋军弓箭手也抵达了射程开始反击。

远古的时候,只要能够远远地投掷猎物,没有人会傻乎乎上去肉搏。一般开始肉搏,基本就是进入狩猎的收尾阶段了。

为什么人与人成群拼杀会不久就进行肉搏?其实就是进行远程攻击的成本太高!

拿最为富裕的两宋来当例子,当时制作一支标准箭矢的费用约是七十文。而七十文是普通人的三天饭钱。

其它时代制作箭矢的费用有高有低,一般成本会比两宋要高。这是两宋在匠造的工艺已经达到了巅峰,甚至已经采用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

射出一支箭就是普通人三天的饭钱?。

一场小型的战役,射出去的箭不会少于数千,到大型规模的战役消耗数十万支箭都属于平常。

一旦到了战乱的年代,人命压根不值钱,哪怕是训练出成规模的弓箭手,通常也会是尽快让部下与敌军展开肉搏战了。

所以了,在一个王朝强盛的阶段,愿意耗费巨资来打造远程武器,一定是他们的远程兵种最为强势的时候,比如汉武帝和汉宣帝两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