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完了?完了!(第2页)
到后面,史官效忠的是列国之君,他们不会编造故事,可是会偏袒君主,开始变得擅长使用“春秋笔法”的招术。这是出现了“为尊者讳”的观念,并且鲁国史官是作为始作俑者!
楼令能不清楚现在的史官是什么德行吗?
再则,现如今“君权神圣”可是没有被打破啊!
郤至与智罃先用物理的方式解决了楚国的史官,后面又让一些楚国贵族屈服,进一步解决了宫内的一部分寺人与宫女,直接将楚君招不屈自焚的事实推翻了。
他俩那么干,制造的结论在后面会不会被推翻不好说,一点没有为人臣子该忌讳的自觉。即便是对异国的国君那么干,他们一样落实了乱臣贼子的身份。
看了相关文字的楼令,可没有“吾道不孤”的欣慰感涌上心头,相反在得知郤至与智罃丢掉节操,心生了排斥与忌惮。
自己可以随便怎么坏,可是绝对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朋友也是一个坏人。
这就是人性的矛盾之处了。
绝世大恶人,他们会不会教导自己的儿女要当个好人?可能不绝对,但大多数恶人就是不愿意儿女也当个恶人。
作为政治人物,楼令又不得不承认郤至和智罃改变跟上了版本更替。
“幸好是郤至和智罃亲自经历,换成中行吴也行。如果是其他卿大夫,立马就是天下共讨之的格局形成。”楼令心想。
在送来的消息上面,关于士鲂的篇幅极少。
同样参与偷袭楚国都城的士鲂在干什么?他一直是在干脏活累活,率军清扫“郢”的周边,一次进城都没有。
郤至和智罃干得事情太大,他们有脑子就会瞒着士鲂不说。
而郤至和智罃对楼令坦白,可以说是他们的聪明之处。
一件事情要是被第二人知晓,可以说几乎没有保住秘密的可能性了。
出了那么大的事情,最后一定要让楼令来兜住的,对吧?
郤至和智罃隐瞒事实,哪怕他们将楼令给成功骗到,后续会出现各种版本,太难不让楼令心生疑虑。
心里有了疑虑的楼令,他敢继续信任郤至或智罃吗?
应该是,一旦出现负面的风评,马上就让楼令跟郤至和智罃进行切割,怕的就是粘上一点屎尿。
郤至和智罃完全坦白,起码可以拖楼令下水。
即便郤至和智罃没有拖楼令下水的想法,他们只有让楼令知晓真相,才能够从全局上来坐实编造的一切。
随着晋军攻占楚国的都城,可以想象该给天下人造成何等的震动。
最为起码的事情就是,列国君臣不再认为楚国配合晋国坐同一桌了。
晋国独强早就摆在明面,可是谁让晋国与楚国较量了那么久,双方各自有过标志性的胜利呢?这一次,晋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打从事实上灭亡了楚国,有眼睛就能够看到分水岭出现。
都城被占,宗庙失陷,以当今天下人的认知确实是亡了国没错。
后面楚国再复国,一样无法改变被晋国亡了一次的事实啊!
获得信息的楼令谒见吴君寿梦。
下对上是谒见。
晋国卿大夫位比诸侯在晋军攻占楚国都城之后,含金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可是,位比毕竟不是真正的一国之君,两者的身份并不平等。
“我军攻克‘郢’都。楚君遭到乱臣弑君,我们邀请楚国夫人以及储君员到军中作客。”楼令在叙述上选择了对晋国绝对有利的说法。
吴君寿梦听得整个人完全呆住了。
在场的其余人没有好到哪去。
他们完全不敢确定自己有没有听错,以至于一时间脑子出现了宕机的状况。
好一会过去之后,吴君寿梦才迟疑问道:“晋卿刚才说什么?”
这一问,在场的人无不集中精神,生怕漏掉一个字。
楼令将刚才讲的话再重复了一遍。
这一次听得很清楚的吴君寿梦,他还是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楚国的都城被攻陷?世界上没有无法被攻克的城池,楚军的主力远在吴地征战,晋军以偷袭的方式将“郢”拿下,倒不是完全让人无法理解。
至于说楚君招被弑君?他合法登上楚君之位,可是后面楚国在他的当政下,楚军连续两次惨败在晋军的手上,无法得到楚国贵族的爱戴也属于可以理解。晋军都打到“郢”的城下,楚国封君却干出弑君的操作,看着则是让人觉得非常脑残了。
该怎么说呢?都城失陷的话,国君活着轮不到其他人来背锅。但凡楚国的封君脑子正常,怎么都不该干出弑君抢黑锅的操作吧?
吴国君臣脑子里那么想着,没有将疑问提出来。
反正死得是楚国之君,遭罪的也是楚国,吴国君臣脑子坏掉才当着晋国中军将楼令的面提出质疑。
仅仅是为了看楚国的笑话,吴国君臣必须马上承认楼令的叙述,再第一时间为晋国发声,让世人认可晋国给出的说法。
至于说楚国封君在国之将亡前为什么那样糊涂,他们不糊涂能闹到亡国的下场吗?
单单就是楚国的亡国已经成为事实,无论楚国君臣多么睿智或努力,从结果来看一定,最好的风评也只能是评价为:糊涂或无能。
糊涂会不会比无能更好听一些?等着活着的当事人出声吧。
中原的列国之君会在乎,他们怕的是自己的臣子有样学样。
吴君寿梦一点不带怕的。
吴国跟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吴君寿梦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只是没有从制度上确定下来。
“有史官在场吗?”吴君寿梦认为应该帮晋国补一下漏洞。
在当下,独独鲁国史官的节操被怀疑,其他国家的史官家族保证了自己的骄傲。
如果有楚国的史官为晋国的说法背书,亦或是楚国史官的确是那么记载,其他楚人浑身上下长满嘴都无法推翻晋国给出的结论。
楼令倒是想要有楚国史官的背书,如实说道:“楚国跟随楚君的史官死于动乱,其继承者只记录楚君招死亡,没有写上死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