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完了?完了!(第3页)
是吧?顶上的史官没有亲眼所见,平时倒是可以找其他的见证者询问,可是楚国的都城陷落,宫城内的楚人被晋军俘获,他们讲得话能信吗?
应要是亲历的幸存楚人说实话,楚国的史官进行记载,晋人一样可以说楚国史官乱记,最后无非就是打嘴仗。
楚国史官拒绝记载,让吴君寿梦认定事实恐怕跟晋人所说有出入。
还是那一句话,关吴国什么事,甚至吴国巴不得楚国成为笑话。
吴君寿梦装模作样,低声说道:“那可惜了……”
没有史官的背书,其他人信不信很不好说,反正楚人一定不肯相信晋国给出的说法。
“过来谒见吴君,主要是告知需要当即开拔,无法继续留在‘鸠兹’作战了。”楼令就是来讲这个。
要是为了救援西进的晋军,吴君寿梦理解归于理解,一定会进行埋怨;这不是晋军攻克了楚国都城吗?吴君寿梦很难出现怨怼的情绪,乃至于很想一块跟着去分享荣誉。
想到荣誉,吴君寿梦认定晋军攻克楚国都城就是该有吴国的一份。
毕竟,吴国可是牵制了楚国的主力啊!
没有吴国将楚国的主力牵制住,晋军能够攻下楚国都城吗?
吴君寿梦想到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不到“郢”分享荣誉简直是不合理,心里就跟有虫子在搅动那般,感受到剧烈的疼痛,怎么都无法甘心。
“只要将楚君被弑和楚国都城陷落的消息透露过‘鸠兹’的楚军,他们一定会马上崩溃的吧?”吴君寿梦的意思很明显了。
楼令知道有可能让“鸠兹”的楚军崩溃,但是更知道哪怕“鸠兹”的楚军崩溃,一时半会这一边的战事也不会出现结果,怎么都要拖个十天半个月以上。
楼令肯定是要先通知告辞,不然等“鸠兹”的楚军在知道发生什么事情没有崩溃,他们难道还真要帮吴国解决这些楚军再走?
“先告知楚军,再劝降。若是他们不降,晋卿自可离去。”吴君寿梦说道。
楼令装作犹豫答应下来。
“鸠兹”的楚军会晋人或吴人说什么就信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楚军知道有一支晋军朝西边而去,可是他们对于晋军短短三个月就攻下“郢”并不相信。
所以,通报“鸠兹”楚军关于“郢”发生的事情,只会让他们将信将疑,投降那是不可能马上投降的。
要是楼令不着急走,时间上能够耗得起,其实一再对“鸠兹”的楚军实施心理攻势,配合挥军进行强攻,不会超过两个月就能够歼灭“鸠兹”的楚军。
问题在于楼令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宁愿“鸠兹”的楚军变成吴国的菜,确认“鸠兹”的楚军不愿意投降,率军干脆利索地开拔了。
吴君寿梦无比渴望到“郢”分享荣誉,可又是真的走不开,搞得整个人都快抑郁了。
为了给自己的荣誉增加含金量,吴君寿梦对楼令许诺,只要吴军的损失不惨重,说什么都会拖住“鸠兹”的这一支楚军。
那不是废话吗?能够打得过的话,吴国郡城放过“鸠兹”的楚军就是在坑晋国;打不过的情况下,吴军部撤退等着被消灭?
当时楼令的表情有点精彩,还是选择讲出实话:“这里的楚军已经无法左右大局。如果你们能够将之消灭,起码可以获得劳动力。”
楼令真就是在说实话。
在楼令的亲自调动下,晋国除了中军、上军、中军之外,还有楼武统率的进军参战,动用的总兵力超过十五万。
东征的楚军,他们来的时候有个十二万左右,退到“鸠兹”期间剩下约是剩下十万。
楼令所率的晋军是不继续参与“鸠兹”接下来的交战,吴军不可能轻易将楚军放走,再无能也该啃下数千吧?
然后,吴军对楚军展开追击,逃跑过程中的楚军怎么都要再丢掉数千人,乃至于损失的数量更多。
不要忘记还是楼令率领晋军先行,一旦楼令得知滞待在后面的楚军过来,没有可能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所以了,留在“鸠兹”的楚军,他们在接下来不管能够幸存下来多少,短时间内确实是很难发挥什么作用了。
在“鸠兹”的楚军看到晋军离去,原本不相信变成了怀疑。
来到“鸠兹”的晋军约是三万,仅是晋军就跟楚军数量差不多,并且来的晋军还是以楼氏为主力。
那可是楼氏的军队,楚军比哪个国家的军队都更清楚楼氏的军队有多么能打。
晋军与吴军联合起来一定有能力消灭“鸠兹”的楚军,结果晋军丢下吴军走了?
“完了?”伯州犁看向蒍以邓,一脸的死灰色:“完了!”
他俩便是“鸠兹”楚军的正副主将。
“算起来绝对不会超过三个月,晋军有可能那么快攻克都城吗?”蒍以邓到现在还觉得难以置信。
伯州犁之所以一脸死灰色,根本原因在于伯氏在楚国已经遭到很大的排斥,以前还有楚君招护着,接下来真不知道会让境遇差到什么份上。
“晋军离开,吴军最多也就两万的兵力,我们完全有能力突围,只是……”伯州犁脸色非常难看地继续往下说道:“如果大王身死,都城被占,入侵的晋军绝不可能只有中军、上军、新军。”
“是啊……”蒍以邓尽管心慌,该有的理智没有丢:“楼氏之主极其擅长大兵团作战,更加难以出现失误。他亲自赶去‘郢’的话,晋军的数量绝不可能低于十万。我们的都城丢失,主力已经转战数千里……”
后面的话,蒍以邓简直不敢再说了。
“保存主力,还可以等晋军撤去,重新光复都城完成复国。一旦主力尽失或损失惨重……,楚国就真的要亡了!”伯州犁劝道:“事已至此,还是赶紧派人劝谏令伊保存实力吧?”
蒍以邓很认可,只是用奇怪的表情盯着伯州犁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