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凯旋

天下共主是谁,当然会对列国产生影响。 周天子担任天下诸侯,他没有镇压不服的实力,列国可以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一旦变成晋国之君成为天下共主?晋国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镇压不服,列国可就要活得小心翼翼了。

可以阻止晋室取代周王室,没有诸侯会让晋室如意成功取代周王室。

那么,现下有国家有那个实力来阻止晋室对周王室的取而代之吗?采取军事手段有点难,使用其它方法来进行捣乱,多少是可以拖慢晋室达成目标的时间。

等晋室实施对周王室的取而代之,列国必然会有行动,能够确认的事情就是不想反抗也会出现讨价还价的场面。

那是姬周的开朝给天下人打了一个样。

姬周取代殷商固然是使用武力夺取,然而事实却是姬周一国打不过殷商,期间团结了所有能够团结到同一阵营的诸侯,连带殷商内部也收买了不少人。

等殷商从天下共主的宝座跌落,其实姬周仍旧不具备用武力横扫不服的绝对优势,甚至要面临东夷的反扑。

那个时候的姬周是怎么干的?他们使用了绥靖政策,面对诸侯的利益索求尽可能满足,再承认东夷与自己的平起平坐。

总之就是,姬周要将作为天下共主的身份坐实下来,完成对其他诸侯的上下级关系。

很清楚面临什么局面的姬周,他们在内部厉兵秣马,花了很长时间才坐实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姬周能够坐实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公旦无疑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否则的话,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没几年就薨逝,周成王小小年纪登基,姬周会不会在周成王时期被终结可不好说得很。

那不是有了姬周初期的例子吗?

所谓的例子就是,不能让太多有异心的诸侯国存在,要不然极度考验新一任天子的能力。

周成王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信任了周公旦。

而周公旦甭管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扫平了最有威胁的殷商主脉,同时消灭了自己的政敌,先稳固了内部的安稳,再实施新一轮分封来塑造新的天下格局。

到了现如今的岁月,楼令要追上周公旦的功劳并不难,其实追上伊尹和仲虺也一样不难。难的地方是楼令超越他们。

其实,楼令更倾向于扫灭所有现有国家,再来完成对周王室的取代。

“若是他们接受君上取代周天子。互相之间有了君臣的名份,想要讨伐就有点难了。”楼令很清楚这个道理。

晋国不是晋王室,与齐国、宋国……等等国家的阶级平等,互相的征战是一种阶级内的竞争,不用去纠结什么对或错。

等晋室对周王室完成取代,晋天子就变成了他们的君,只要他们悠着点不乱搞,主君并不能对臣属乱来。

道理并不复杂,要是主君想收拾谁就收拾谁,岂不是要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当出现人人自危的情况,其实主君自己也会变得很危险,一个不好就是遍地叛军,再被推翻统治了。

另外,在取代周王室之前,晋国不将旧有列国扫平,新的格局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

老牌列国哪怕是看着接受现实,他们对晋室取代周王室真的不会有想法?

再来是,老牌列国面对新出现的封国很难不会有优越感。

老人瞧不上新人是很寻常的事情,动辄就会指手画脚。老人与新人的很多冲突,便是这样出现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因为新的封国基本会从晋国的大人物中分封出去,所以老牌列国一定会抱团。

那等于说,晋室取代了周王室,天下格局会很快出现两个集团的对抗。

由于是晋国干成了取而代之的大事,老牌列国会更加没有安全感,至少在重新取得优势之前,他们的竞争会比较小。

然后,晋国那些得到分封的人,他们是站在胜利者的角度,恐怕危机感会比较弱。

一边正处在意气风发的阶段,另一边深深没有安全感,不是从晋国被分封出去国家的联合更容易被瓦解吗?

也许到时候都不用老牌国家做什么,处在人生意气风发阶段的那些新封国之主,他们就会主动搞事了。

晋天子坐天下,一开始就存在两个阵营,懂点政治都该知道一颗火星落下去,马上就是遍处烽烟的格局。

“姑祖父,侄有疑问。”中行吴这一天找到楼令,脸上表情看着很差。

娇姬是中行吴的堂姑祖,她的丈夫楼令自然是中行吴的堂姑祖父。只是中行吴绝不会刻意在姑祖父前面加一个“堂”字。

用亲戚的称呼?那就是私事。

楼令难掩疲惫的笑了笑:“且说。”

“叔祖父要迁徙封地一事,是姑祖父给得建议吗?”中行吴问道。

智罃想要迁徙封地的事情,终究还是被中行吴知晓了啊?听中行吴那么问,摆明就是存在误会,难怪中行吴敢对楼令甩脸子了。

中行氏和智氏都属于荀氏,中行吴还是荀氏之主,眼见着家族要分裂,有可能是受到外人的干涉,哪位宗主还能和颜欢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楼令的表情沉了下去,反问道:“谁告诉你是出自我的建议?” 中行吴在沉默中死死盯着楼令,两人眼睛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视。

不能干涉其他家族的内部事务,乃是贵族的做人准则。要是进行干涉,等于说进行了宣战,双方都别想着安好了。

今天这一出,讲实话对楼令来说比较意外。

不太好说,到底是不是智罃脑子坏掉,拿出楼令来试图压住中行吴,达到智氏迁徙到商於之地的目标。而这并非不可能。

如果是中行吴从其它渠道得知智罃要将智氏迁徙到商於之地,误以为是楼令给智罃出的主意,进行怀疑的原因就会有点多了。

很早之前,也就是中行偃还没有变成中行献子的时候,的确发生过楼令给智罃规划发展路线的事情。当时楼令建议智罃去攻下伊洛之戎的地盘,进而吞并陆浑戎和蛮氏。

在中行献子一直针对智氏的情况下,智罃要是真能够办到那些,一下子会让智氏立于不败之地。可惜的事情是智罃没有做到,白白错过了那一次的好机会。

都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中行吴因为楼令给智罃出过主意,听说智罃要将智氏迁徙到商於之地,马上认为是楼令给的建议,不算是情有可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