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可怕的田氏

当前是一国都城陷落代表亡国的时代。 晋军将“郢”攻克并实施占领,楚君未能在“郢”失陷后又夺回去?没有重新夺回“郢”的楚国,他们没有另立新都就是一种公认的亡国状态。

也就是说,都城沦陷让宗庙与祖宗牌位落到敌国掌控之下,无法祭祀历代的祖先,同时也缺乏礼器礼敬神明,等于说亡国了。

那样一来,即便是还有非常多的城池和土地没有被敌国夺取,仅仅缺了祭祀的权利,人们就认定是亡了国。

那样就认定是亡国会不会显得草率?对于祭祀很看淡的现代人,一定会觉得太草率了,可是看重祭祀的古人不会认为草率。

怎么说呢?有那么一句“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话,这句话被奉行了不知道几千年。

祭祀与军事被排在一起,认定就是天一般大的事情。以为只是看重祭祀吗?其实看重的是传承与制度。

无法再进行祭祀,等于说传承和制度的双重瓦解。

宗庙都保不住,丢掉了进行祭祀的礼器,可不就意味着没有能力保护社稷,统治必须遭到质疑了吗?

那种理解到底有没有毛病?反正在古人看来一点毛病都没有。

西方的一国都城陷落之后,基本上也是代表着亡国。哪怕该国仍有成建制的军队,他们也会很快投降。

当然不是西方的国家跟华夏古时候的观念一样。

处在冷兵器时代的西方国家,真正疆土辽阔的大国没有几个,一旦都城失陷就意味着最好的地方丢失,无法依靠其它地方的人口和资源进行反扑;不然就是该国全国上下也就都城那么一座城池,丢掉都城就等于全国沦陷了。

步入工业时代之后,西方的国家会将主要工业集中在首都,起码也是在首都附近,尤其是军工业;他们修建铁路也会是选择以首都充当总枢纽,首都丢掉差不多等于铁路系统废掉。

那就导致了什么?工业时代的西方国家一旦丢掉首都,敌国本就比自己强大,再获得本方的工业以及掌控铁路枢纽,己方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性了。

肯定还有其它的因素,其中包括政治意义以及对本国人心的打击。这个在东方、西方或其它文明都会一致认可。

总之就是,哪怕楚国还有很多疆域没有沦陷,他们的主力仍旧健在,可是楚国被晋国灭掉在当前是一件列国愿意认可的事实。

晋国会承认熊员是楚国新君,列国也得到了通知,只差熊员到“郢”举行继位仪式。

当列国接到晋国的通知之后,他们当然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晋国近些年攻克的一国都城次数不算少,反正近百年陷落在晋军兵锋下的一国都城最多。只不过到目前为止,晋国还真没有彻底灭亡哪一个国家。

当然了,晋国先后从几个国家割取城池与土地,一样无法被列国所接受,没有国家愿意经受那样的下场。

非要进行选择?不用问,当然是保留国祚了。

拿楚君员现在的心态来说,他怎么可能不觉得屈辱,愿意忍受是抱着回国的希望。只要他能回国,才有励精图治的操作空间,即便在他这一代人无法向晋国复仇,总归是有复仇的可能。

在勾践给世人上一课之前,占尽优势却翻车的强国不少,不能说这些翻车的强国君臣傻,只能说他们见识少。

见识多了,总能找到相似的例子。

比如说,哪怕只看历史剧的国人都知道世界首富与川皇一定会闹翻,偏偏世界首富没有当一回事,他身边的人警告或没有警告都无用。

“楚君的状态很不对。”楼令刚才一直在关注,其实不用过多关注,稍微看看就知道楚君员在忍辱负重的姿态。

郤至挥手让过来拜访的贵族离开,看着楼令说道:“觉得屈辱,不是很正常吗?”

的确挺正常。

其实,换作楚君员表现出屈服,一样会让楼令觉得反常。

还是那一句话,知道的事情多了总归有好处,可以找到对照的例子,只是很难不会过多联系,某些事情要冤枉人。

可是楼令不会冤枉到楚君员,那是楚君员的身份在楼令这里带着“原罪”这种玩意,做什么都不会取得楼令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