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连续转场(第3页)
这也就避免晋室取代周王室之后,落得跟周王室相同的局面。
周王室分封是将周边无法实际掌控的区域分封出去,期望诸侯能够为王室抵抗来犯之地,也导致了周王室没有了扩张的方向。
事实也是那样,不是没有周天子率军外出征讨,打赢了只是拿到战利品,土地则是落到诸侯手里。
那就变成周王室亲自管辖的范围一直就那么大,诸侯则是一再得到疆域的扩张,实力出现颠倒是迟早的事情。
晋君周不用再得到更多的提示了,有了一个支点就看到方向。
不过,晋君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个道理就是楼令不可能无条件站在自己这一边。
关于这个道理,其实晋君周一直都明白,愿意寄托在一定的期盼上面而已。
翌日。
大朝会的日子下,许多亲自到场的有功之人被晋君周亲自点名,公布获得了什么样的赏赐。
能够出现在大朝会的大多数有功之人,他们本就有“大夫”的爵位,具备面见晋君周的资格。
本来只是准贵族的人,他们先在殿外等候,有人召唤才入殿接受赏赐。而能够进殿接受赏赐的理由是,他们会当场获得“大夫”的爵位,成为贵族阶层的一员了。
功劳不足以晋升“大夫”爵位的其余人,他们会拿到赏赐,只是不到参加大朝会的身份。
赏赐的一系列流程进行了一整天,真正落实下去需要的时间更久,拖拖拉拉几年都算正常。
能够上殿接受赏赐,代表至少他们所获得的赏赐公正,自然是表现得非常欢喜。
换而言之,可能出现争议的话,获得赏赐的人不会出现在大殿之上。
散朝之后,各自呼朋唤友,在“新田”有宅子就到自家设宴,只是临时待在“新田”则是找食肆安排。
楼令在入宫前已经跟几位同僚提到,散朝后特地找晋君周说明,不久后会离开“新田”一段时间,去哪则是根本不用告知。
怎么不说清楚?当然是避免节外生枝。
要不然的话,赶路期间遭到埋伏或刺杀,会弄得知情者都有嫌疑。
对于楼令出征归来就离开“新田”这回事,其余人心里早有准备。
家大业大却两年出征在外,回来之后怎么可能不去视察产业呢?
所以,不止楼令会走,另外的卿大夫或贵族也会从“新田”离开。
楼令没有直接前往秦地,先回去“太原”一趟。
抵达“太原”的楼令能看出娇姬做好了出远门的准备。这是楼令先前派回的人早一步到“太原”。
家主出征回到自家的“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早就知道楼令南征取得辉煌胜利,明确知道会在什么时间归来,一定会准备盛大的欢迎仪式。 一次次的胜利会聚拢人心,使之治下的人紧密团结在家主左右。
要是对外的征战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得到实际好处的人,怎么会不念着家主的好呢?
所以吧,楼令回到“太原”办得第一件事情就是赏赐出征众人,再给没有出征的人漏出或多或少的好处。
这叫什么?叫与民同乐。
没僭越。
有封地,治下有人口,可以设立“家大夫”一职,能够私自制定家法(律法),与一国之君只差名号,其它没有区别。
娇姬得到的通知是去“新田”过日子,等楼令来“太原”得知会去秦地,看着就有点不乐意先去“新田”等着了。
“一起去秦地?也行。”楼令没有觉得什么不好的地方。
秦地归于楼氏统治已经有五年的时间,明确展现冥顽不明态度的人已经被陆陆续续清理,五六年的时间过去,愿意待着的原秦人也知道了楼氏的治理风格。
其实吧,现在无论是哪一国的普通黎庶,大多数根本不会对旧有统治者多么爱戴或怀念。可能原先吃不饱,换了个统治者就能够吃饱了呢?
要是打内战,一旦新的朝廷建立,无论是比以前好或坏,别看有些人哭天喊地或跳脚,大多数人其实是什么不会做。
面临外族侵略?一样是麻木活着的人更多,直至某天疼在自己身上才想着进行反抗。
在楼氏的统治之下,秦地的人真就比以前过得好,最为起码就是不用被动辄举全国之力,闹得一次次存粮见底了。
春秋时期的秦国屡次发动国战,少有没举全国之力的时候,偏偏大多数战役是战败的一方。
打赢了还能多少有些缴获,哪怕多数人无法获得分润,下一次被剥削的情况总会轻一些吧?
战败就是另一回事,不止付出全填了进去,还要面临下一波更严重的剥削。
千万别误会秦人比其他列国的人更爱国,春秋时期的秦人没有那种情操,到战国的秦人只是被利益所驱使。
或者应该说,一直到近现代之前,并没有爱国这种集体意识,家天下的格局下愿意战至最后一刻是效忠君王。
另外一点,其实秦地很多人是被周王室抛弃的周人,他们不算是被秦廷收留,顶多就是活在秦廷的统治之下。
要说秦廷有什么毛病,他们本身是游牧过活,一直到楼令将秦廷驱赶到西边之前,整个国家还是半游牧半农耕的状态。
遭到周王室抛弃的周人变成秦人约是两百多年的时间,要说全部不适应半农耕半游牧真不至于,只是不会全部的人都忘记自己的祖先是周人。
楼令带上娇姬,少不得沿途护卫的私军,以及带上一批资源,一个半月后来到“雍”的城外。
早早接到消息的楼小白带着福姬迎接。
福姬见到娇姬的第一句话,问道:“阿大没来?”
听得娇姬脸色沉了下去……
喜欢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请大家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