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骤雨将至(第2页)
朱瞻基深知军权是乱世中最坚实的依靠,于是借着兵部侍郎于谦之手,悄无声息地完成三大营将领的调换调整。
那些跟随朱高炽多年却立场摇摆的老将被体面地调至闲职,而几位经他亲自考察、忠诚可靠的年轻将领则补上空缺。
朱瞻基还特意将自己在东宫时就一手提拔的亲信副将擢升为指挥使,当面拍着他的肩膀嘱咐:“每日
清晨务必亲自到校场督查操练,将士们的精气神不能散,刀枪要擦亮,弓弦要绷紧。狐恋雯穴 埂鑫蕞全”
如今十二万精锐中,骑兵三千营如铁壁般常驻城外,战马嘶鸣不绝,随时待命;五军营精锐则分守京城九门,城楼上的旗帜日夜飘扬,守城士兵盔甲鲜明,夜间更是加派了双倍巡逻队,甲胄碰撞声在寂静的街巷中格外清晰,成了京城百姓心中的定心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宫禁守卫更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万禁军被朱瞻基交给自己的奶娘杜红姑之子统领——这份将军自幼年便积累的信任,让他全然放心。
短短几日,所有宫门守卫已经尽数替换,东华门、西华门这些能直通内廷的要害之处,更是增设了数处暗哨,侍卫们腰间都系着特制银质腰牌,上面刻着只有内部人知晓的花纹,月光下泛着冷光,以此与其他守卫严格区别,从根源上杜绝了外人混入宫闱的可能。
每次经过宫门,朱瞻基都会不动声色地检查侍卫的腰牌,确认守卫换岗间隙没有疏漏,这份细致让身边的太监都暗自咋舌。
朱瞻基还从通州调回两万洪熙新军,将其安置在京郊大营并改名“大明龙卫军”。
朱瞻基更亲自坐在书房里拟定训练章程,字里行间反复强调“速战、防突袭”,还时常深夜带着几名侍卫悄悄亲临大营。
夜色中,士兵们正在加练夜战科目,火把照亮了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甲胄摩擦声、口令呼喝声此起彼伏,连附近的村民都知道,京郊军队近来格外紧张,营地灯火常常彻夜通明,如同白昼。
朱瞻基自己更是谨慎到了极致。
慈庆宫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京城防务图,用桑皮纸精心绘制,街巷、府邸、军营标注得清清楚楚。
越王府、东华门、京郊行宫等关键位置都被用红笔重重圈出,旁边密密麻麻批注:“此处需增派暗哨”“王府后巷易藏兵甲”“大营至皇城需确保粮道畅通”。
朱瞻基时常独自站在图前,一站就是半个时辰,指尖沿着街巷脉络轻轻划过,仿佛在脑海中推演着可能发生的每一种变数,眼神锐利如鹰,将所有隐患都扼杀在设想之中。
他还不时召来内阁首辅杨士奇密谈,两人隔着矮桌低声商议,烛火在窗纸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杨士奇经常捋着花白的胡须,神色凝重地强调:“殿下,眼下要紧是‘防患于未然’,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越王近日动作频频,府中往来人员复杂,不得不防。”
朱瞻基深以为然,当即依照他的建议暗中传令锦衣卫指挥使:“密切监视越王府邸往来人员,哪怕是送菜的小厮、修墙的工匠也要一一记下,每日卯时将动向汇总呈报,不得有丝毫遗漏。”
锦衣卫的密探如同无形的网,悄然笼罩了越王府周围的街巷,将每一个可疑的身影都纳入视线。
朱瞻基这一系列动作虽然隐秘,却终究瞒不过京城官场的眼睛。
一时间,各种猜测在官员和百姓中悄悄流传,吏部的官员私下议论“太子近来频繁召见将领”,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压低声音讲“越王府中深夜有甲胄声”,甚至连街头小贩都凑在一起嘀咕“宫里怕是要变天”。
京城的空气仿佛都变得凝重起来,人们走路时都忍不住四处张望,商户们早早收摊,富户人家更是提前备了干粮和银钱,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种微妙的紧张氛围中,所有人都在观望等待着,那场围绕皇权的风暴究竟何时会骤然降临。
越王朱瞻墉下定决心谋反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他深知此事成败在此一举,丝毫不敢懈怠,短短几日便在越王府中布下了天罗地网般的计划。
他首先从府中数百名家奴里,精心挑选出百余名身强力壮、手脚麻利的汉子。这些人大多是庄稼汉出身,孔武有力,被越王安排在府邸后院的空地上,由他最信任的贴身护卫教头亲自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