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巧合百出(第2页)
海风轻拂,浪声阵阵,天津卫的行宫暂时成了朱高炽的世外桃源。他沉浸在这份远离朝堂的安逸中,却不知京城的暗流已愈发汹涌,一场围绕皇权的风暴,正借着这夏日的燥热悄然酝酿,只待一个时机便要骤然爆发。
太子朱瞻基第一时间便从锦衣卫的密报中得知了父亲离京出游的消息。他对此并不意外,更谈不上担忧——父亲近来本就无心朝政,趁暑气离京避暑也在情理之中。但他并未因此放松警惕,当即暗中下令:让三千营即刻派出500名精骑,神机营调派300名配备燧发枪的火枪手,星夜兼程前往天津卫,隐蔽在行宫外围加强护卫,确保父皇一行的安全。
其实早在同年五月下旬,京城的暗流便已引起朱瞻基的警觉。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张武曾亲自到东宫递上密报,他身着便服,神色凝重地在朱瞻基耳边低声禀报:“殿下,越王朱瞻墉近来行踪诡秘,频繁与府外不明人员接触,且府兵操练频次明显增加,深夜常有铁器碰撞声传出,似在演练搏杀之术。”说罢,他从袖中取出一枚月牙形的黑色令牌,“这是从一名与越王府往来的地痞身上搜出的标识,属下怀疑他们在暗中集结人手。”
朱瞻基接过令牌,指尖摩挲着上面粗糙的纹路,眉头瞬间紧锁。他沉默片刻,抬眼对张武沉声吩咐:“盯紧越王府的一举一动,往来人员、府内动静,哪怕是芝麻大的事,都必须第一时间报给我,不得有丝毫遗漏。”张武是皇后张妍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也就是朱瞻基的亲舅舅,自小看着他长大,对太子一脉忠心耿耿,自然不会坑害外甥,当即躬身应道:“属下遵命,定当尽心竭力。”
父亲离京后,朱瞻基更是加快了加防部署的脚步。六月初二清晨,天刚蒙蒙亮,东宫的传令兵便已奔赴各宫门:“太子令,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各增派五百禁军,换岗时间缩短为一个时辰,所有出入人员必须严查腰牌,非东宫特制令牌者,一律不得放行!”一时间,各宫门守卫骤然森严,禁军甲胄鲜明,目光锐利如鹰,连空气中都多了几分肃杀之气。
初三清晨,朱瞻基又命大明龙卫军一部悄然进驻东宫周围的胡同。士兵们脱下盔甲,换上商贩、住户的便服,有的推着菜车在街角叫卖,有的坐在茶馆里假装喝茶,实则暗中观察四周动静,在东宫外围形成了一道隐秘的防线。与此同时,东宫内部的侍卫也增至百人,每人腰间都配着短铳与腰刀,夜间巡逻的间隔缩至一刻钟,脚步声在寂静的宫道上此起彼伏,确保任何异动都能被及时发现。
六月初五深夜,更深露重,朱瞻基召来太子妃胡善祥,神色凝重地嘱咐:“你带着侧妃、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即刻前往京郊温泉行宫暂住。那里已安排妥当,四周设了三重岗哨,行宫地下还有密道可以随时逃脱。”胡善祥虽心中惊疑,却深知事态严重,只是含泪点头:“殿下放心,臣妾定会护好孩子们。”临行前,朱瞻基紧紧握着她的手,再次强调:“记住,若无我的亲笔手谕,任何人不得入内,哪怕是传父皇的旨意也不行,一定要保重自己和孩子。”
送走家眷后,朱瞻基独自站在东宫书房,望着墙上的京城防务图,目光落在越王府邸的位置。窗外的月光洒在他脸上,映出几分坚毅与冷冽。父亲在天津卫享受海风,京城百姓在夜市欢笑,而他必须在这平静之下,筑牢每一道防线,静待那场注定要来临的风暴。锦衣卫的密报还在不断送来,越王府的异动越来越频繁,朱瞻基知道,自己与越王之间的较量,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六月十二的夜晚,永兴侯府的宴席格外冷清。原本受邀的长平侯并未赴约,永兴侯独自一人对着满桌酒菜喝至半醉,杯盏碰撞声在空荡的花厅里格外刺耳。酒意上头,他心中积压的抑郁与野心再也按捺不住,对着身边侍奉的小妾抱怨起来,舌头都有些打卷:“朱瞻基那厮……挡着老子的路!等事成之后……老子就是国公,你……你就是堂堂国公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