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封建铁拳
明朝正统年间,北京曾因漕运受阻导致米价暴涨,朝廷开仓放粮20万石,配合限制粮商利润,短期内稳定了价格。
但是皇帝似乎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张开了口袋,任由粮商把内务府每日放出的存粮买进。
珠兰听说,纳兰明珠曾献上良策,深得天子之意,此事便全权交托给他了。
怎么索额图就把这活儿让出去了?不像他风格啊。
索额图居然就只管按照明珠的要求,每日提供粮食,其余的便不管了?
皇帝的精力放在了抄家杀人上,内库再一次丰盈起来,户部大小官员的家产够三藩军务一年之用了。
珠兰麾下的掌柜们都在等着海上那下一拨粮船,他们不得不相信南下的杨期先生是真能未雨绸缪,那么早就判定了粮价会涨,还早就安排好了海路。
珠兰就很好奇,自己是因为知道后头粮食进京只在十几日间了,心里有底,不怕挣不到这一票平抑物价的能量。
那皇帝,怎么就那么淡定呢,他就开始挣粮商的银子了。
太皇太后在病中,还不忘操心大孙子的江山,把皇帝叫过来,又强调了一遍以柔克刚的道理。
皇帝也不跟病中的祖母争辩,老太太怎么说他都听着,出来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正处于叛逆期的年纪,顺风顺水的处境,遇到困难不让他冲,他是真听不进去。
内务府的粮没有流一粒到老百姓手上,很快都被明珠坐地起价,每日限量售出,以三天把粮价拉高一成的速度慢吞吞的抛给了粮商。
赤贫的老百姓吃不起粮,只好去佟国维那儿的棚子里喝沙子米糠,一天一顿,一时半会倒是还能撑着。
庄子上有趁机来招工的,南边的棚地买多了,铺子盖了三条街面的,都快盖成商业区了。珠兰的产业,就是以这种速度在各地拓展。手下太难干!
就这么着带走了一波有力气能做工的,给佟国维减少了不少负担。剩下的老弱吃的少,还不打架。
粮商们不知从哪里得了消息,晓得内务府存粮也不多,就天天加价收。
他们就不怕,南边的漕运马上就能畅通了。还是他们笃定,漕运一时半会就恢复不了?
皇帝又派米思瀚去查,限期查办,米思瀚快愁死了。
这时候又是索额图上门,给他指点了晋商。
米思瀚盯上晋商这事儿,皇帝很满意,晋商更有钱。
山西那边,比江苏还烂,趁此机会也不是不能清扫一遍。
可惜朝中大员都聪明了,任由皇帝如何挑逗,都不吭一声,一个说内务府与民争利的都没了。
十日后的淮安城暴雨如注,刑场的积水映着皂靴与囚车。
被剥去顶戴的官员们跪在泥泞中,里面什么人物都有,满的、蒙的、汉的,某些来镀金的头衔多得数不清,可皇上说了一律在当地砍了脑袋,不用带回京师。京里也砍了不少了,刑部大牢里都满当着呢。
冀如锡站在监斩台上,望着雨幕中瑟瑟发抖的人群,想起临行前康熙的朱批:查不清江南贪腐,朕把你们也筑进河堤。
我就是个工部侍郎,我为啥要在这儿砍人脑袋啊。
伊桑阿掰着手指头,快杀空了,京里来的侯缺儿的官儿不够用了,得催一催。
冀如锡掸了掸衣服上的灰,“伊老弟,咱该换地方了。”
伊桑阿:“去哪里?”
“皇上让你查啥来了。”冀如锡摇了摇头。
“户部与江苏勾连的窝案。”伊桑阿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