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白色风暴
上一回咱们讲到,斯大林同志在克里姆林宫里是“大权独揽,说一不二”,通过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扫除”,把那些敢跟他叫板的、或者他瞅着不顺眼的“老伙计”、“小兄弟”们,基本都给“物理超度”或者发配到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种土豆”去了。整个苏联,从上到下,都笼罩在他那“慈父”的“特殊关怀”之下,人人胆战心惊,只剩下高呼“斯大林乌拉”这一种声音。这国内算是“安定团结”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可斯大林这心里啊,一点也不踏实。自家后院虽然打扫干净了,可院子外头,那可是群狼环伺,危机四伏啊!
虽然1939年跟斯大林签了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一块儿分了波兰,俨然一副“好哥们儿,有肉一起吃”的架势。但这两位“老狐狸”,谁不知道谁啊?那张纸,不过是权宜之计,糊弄鬼的玩意儿。希特勒想的是先稳住东线,腾出手来收拾西边的英法;斯大林想的是争取时间,赶紧扩军备战,顺便在东欧捞点好处。俩人都心照不宣:这“十年有效期”的合约,等哪天用不着了,说撕就撕。
斯大林知道,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早就把苏联这片广袤的土地,视为日耳曼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把斯拉夫人看作是“劣等民族”,早晚要拿来开刀。而希特勒也明白,斯大林的共产主义苏联,是他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的最大障碍和心腹大患。这两个意识形态的死对头,迟早要有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所以啊,在希特勒忙着在西线“平A”的时候,斯大林也没闲着。他要趁着这个宝贵的“战略缓冲期”,赶紧在苏联的西部边境线上,建立起一道坚固的“东方防线”,尽可能地把战火挡在国门之外,也为自己争取更多备战的时间。
在琢磨西边那摊子事儿之前,斯大林得先确保自家东边那一大片漫长的边境线别出乱子。那时候,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搞了个伪满洲国,还贼心不死,时不时地就想往北边,也就是苏联的远东地区和外蒙古(当时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伸爪子,搞点小动作,试探一下苏联的底线。
您还别说,小日本这胆子还真不小。
1938年夏天,在靠近中苏朝(鲜)边境的一个叫张鼓峰(俄国人叫哈桑湖)的小山包上,日军和苏军就因为一块有争议的领土(其实就是个不起眼的小山头),稀里糊涂地就打了起来。这就是“张鼓峰事件”(或称“哈桑湖战役”)。一开始,日军仗着人多,还占了点便宜。但斯大林哪能容忍小日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撒野?立刻调集重兵,飞机大炮坦克一顿猛揍,硬是把日本人给打了回去,还让他们签了个停火协议。这一仗,虽然规模不大,但算是给了日本关东军一个下马威:别惹我,惹毛了,我真打!
日本人挨了一记闷棍,但似乎还没长记性。第二年,也就是1939年夏天(就在苏德快要签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他们又在外蒙古和伪满洲国的边境地区,一个叫诺门罕(蒙古语,也叫哈拉哈河)的地方,跟苏蒙联军干了一票更大的!这次,日本人投入的兵力更多,装备也更精良,一心想找回场子。
斯大林一看,这还了得?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他立刻派出了他手下的一员猛将——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这位爷后来可是卫国战争中响当当的“救火队长”和“胜利元帅”),带着飞机坦克大炮,去给日本人好好“上一课”。
朱可夫确实没让斯大林失望。他指挥苏蒙联军,在诺门罕地区跟日军打了一场现代化的大规模立体战。苏军的坦克集群、炮兵火力和空中优势,把那些还沉浸在“武士道精神”、“白刃冲锋”幻想里的日本陆军,打得是损失惨重,据说连关东军的精锐师团都给打残了。这场“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我们放在后面会单独说)。
暂时稳住了东边,斯大林的目光就转向了西边那几个夹在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波罗的海小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三个国家,在一战后趁着沙俄帝国崩溃的乱局,好不容易才获得了独立。但它们的独立地位,在两个强大的邻居面前,实在是太脆弱了,就像三只瑟瑟发抖的小羊,随时都可能被狼或者熊给叼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份见不得光的《秘密附加议定书》里,早就把这三个小国划归了苏联的“势力范围”。现在,希特勒正在西边忙着跟英法“联欢”,斯大林觉得,是时候把这几个“到嘴的肥肉”给吞下去了。
他没有像对待芬兰那样直接动武(毕竟这仨小国加起来的军事实力,还不够红军塞牙缝的),而是玩起了更“文明”、也更阴险的“和平演变”的把戏。
第一步:签“互助条约”,请君入瓮。1939年秋天,就在波兰被瓜分之后,苏联分别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发出了“友好邀请”,要求它们与苏联签订所谓的“互助条约”。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允许苏联在这三个国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驻扎红军部队。面对苏联红军黑洞洞的炮口和陈兵边境的强大压力,这三个小国根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捏着鼻子,含着眼泪,在条约上签了字。苏联的军队,就这样“合法地”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
第二步:制造“危机”,扶植傀儡。到了1940年夏天(那时候法国已经快不行了,希特勒的注意力都在西线),斯大林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开始指责波罗的海三国政府“违反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组织反苏军事同盟”。紧接着,苏联向这三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它们改组政府,允许更多的苏军进入。
在苏联的武力威胁和政治压力下,波罗的海三国的合法政府被迫垮台。取而代之的,是在苏联“指导”下成立的、由当地亲苏分子组成的“人民政府”。
第三步:“人民的选择”,并入苏联。这些新上台的“人民政府”,一上台就干了三件事:宣布本国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举行“议会选举”(当然,候选人基本都是共产党或其外围组织推举的,选举过程也毫无公正可言);最后,新当选的“苏维埃议会”一致通过决议,请求“自愿加入”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大家庭!
1940年8月初,苏联最高苏维埃“欣然接纳”了这三个“兄弟共和国”的“请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就这样“和平地”、“自愿地”并入了苏联版图,变成了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这场“和平演变”的戏码,演得真是滴水不漏,既达到了吞并的目的,又在表面上维持了“自愿加入”的假象。可怜这三个刚刚独立了二十多年的小国,就这样再次失去了主权,重新回到了“老大哥”的怀抱,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苏联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