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绝对国防圈的尽头
上一回我们说到,美国海军用一场代号为“冰雹行动”的毁灭性空袭,将日本在中太平洋最重要的海军基地——特鲁克环礁,变成了一片燃烧的废墟和水下的墓地。这场“日本的珍珠港”式的惨败,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战略纵深,也宣告了其“外洋防御圈”的彻底破产。在清扫了侧翼的威胁之后,尼米兹海军上将和他那支无坚不摧的舰队,将目光投向了更西方、也更关键的目标。那里,是日本“绝对国防圈”的核心,是通往东京的最后一道大门。那里,就是马里亚纳群岛。
如果说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是美军踹开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前门”;那么马里亚纳群岛,就是直通日本本土心脏的“玄关”。
说起马里亚纳群岛,许多不熟悉二战史的读者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它的两个主要岛屿——塞班岛和关岛,我想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应该听过。
在二十世纪初,这些岛屿的命运曾几经转手。最初,它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自16世纪起便作为连接美洲与菲律宾的重要中转站,被西班牙人统治了三百多年。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夺取了关岛,而德国则在1899年通过购买,取得了北马里亚纳、加罗林和马绍尔群岛的控制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趁势在1914年占领了这些岛屿,并在战后由国际联盟正式授予日本“委任统治权”,成为所谓的“南洋群岛”。
自此,马里亚纳群岛在东京政界和军界的眼中,逐步从一个普通的殖民地,演变为“帝国荣光的象征”。日本投入大量资源,在塞班、天宁、罗塔等岛兴建糖厂、港口和机场,大量日本移民迁居于此,逐步形成了超过三万人的日本侨民社区。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来说,这些岛屿不再是可以轻易放弃的“南洋据点”,而是帝国版图上被视作“准本土”的一部分。
也正因为如此,马里亚纳与之前美军攻占的那些马绍尔、加罗林小环礁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些地方,对日本而言,是在危机时刻可以牺牲的“前沿屏障”,其使命在于延缓美军攻势、消耗对方兵力。但马里亚纳一旦丢失,意味着帝国经营二十余年的“南洋事业”全面崩溃。这种失去“国土延伸地”的心理打击,远比一座座珊瑚岛屿的失守更加沉重。
战争打到1944年,已经进入了“总体战”的下半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仅仅是前线士兵的英勇,更是后方工厂的生产能力和科技的代差。此时,美国波音公司,为美军献上了一件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终极武器——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
这玩意儿,是当时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不折不扣的“空中巨无霸”:b-29“超级空中堡垒”。它拥有惊人的5700公里航程,一次可以携带高达9吨炸弹,还能在1万米以上的高空以每小时570公里的速度飞行——在那个年代,这几乎是超现实的性能。
意味着b-29可以飞到当时日本任何一种战斗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然后从容地将成吨的炸弹,扔到日本的城市和工厂头上。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然而,再厉害的武器,也有一个限制——距离。b-29虽然航程远,但要对日本本土进行持续的、大规模的轰炸,它需要一个足够近的前进基地。从中国内陆起飞,距离太远,效率太低。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大陆周围都被日军封锁,武器运输进去也是个麻烦。
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距离东京,2400公里。
这个数字,对于b-29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可以实现最大效能的作战半径。只要拿下塞班岛,就等于把一把上满了子弹的手枪,直接顶在了东京的脑门上。美军可以从这里起飞,将日本的工业城市,一座接一座地从地图上抹去。
所以,马里亚纳群岛的战略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岛屿。它不是“跳板”,而是“终点站”——是整个中太平洋反攻战略的最终目标。拿下它,战争就进入了倒计时。
那么,日本人知不知道这这款对自己有着绝对威胁的武器呢?
答案是:知道。
早在1943年中后期,日本情报机关就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悉美国正在秘密研制一种全新的远程战略轰炸机。首先,是驻美间谍通过公开资料和港口情报,捕捉到了波音工厂大规模生产新机型的迹象。随后,部分在中国的日本航空情报部门通过观察从印度、中国起飞的美军轰炸机残骸,确认了这种飞机的存在。再加上1944年初美军在成都部署b-29进行对日侦察与试爆,日本空军很快就掌握了这种飞机的核心参数:飞行高度超过9000米,航程超过5000公里,炸弹载荷巨大。
对日本而言,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当时帝国海军航空队和陆军航空队装备的战斗机(如零式、疾风、紫电等),在发动机性能、座舱加压、氧气供给等方面都很难在b-29的高度上作战。简单说,就是“够不着”。因此,日军参谋本部一度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
日本的应对方案有两条:
一是强化防空雷达和高射炮阵地,特别在本土和台湾周边重点部署了新式88毫米、120毫米高射炮,改进测距雷达和火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