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75章 从盟友到敌人(第3页)

斯大林为什么要这么做? 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是一次纯粹的政治行动,根本没有军事上的必要。当时保加利亚的亲德政权已经垮台,正在积极地想退出战争。斯大林之所以要多此一举,真正的目的就是:抢在西方盟国前面控制保加利亚,确保在这里建立一个亲苏的战后政府,把英美的影响力彻底挤出去。

保加利亚那种想在两大阵营之间走钢丝的“中立”姿态,最终非但没能保护自己,反而成了斯大林采取极端行动的借口。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苏联地缘政治野心所吞噬的命运。

芬兰的故事,又和前两者完全不同。芬兰没有搞政变,也没有上演闹剧。它的生存权,是在战场上,用鲜血和意志硬生生打出来的。

首先要搞清楚,芬兰参与对苏战争的性质,和其他轴心国小弟有本质区别。芬兰人把这场战争称为“继续战争”。什么意思呢?就是接着1939-1940年那场“冬季战争”打。他们的目标很单纯,就是想修正《莫斯科和平条约》里的苛刻条款,抢回被苏联割走的地盘。

芬兰始终没有正式签署轴心国条约。它给自己的定位是德国的“共同交战国” ,而不是一个有全球野心的正式盟友。这区别很大,打个比方就是:“我跟你不是一伙的,我们只是碰巧在打同一个敌人,但各打各的,目的也不一样。”

到了1944年,随着德军全线溃败,斯大林决定腾出手来,先把北方这个不听话的芬兰给解决了。

1944年6月10日,苏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战略攻势。苏军集结了绝对优势的兵力、火炮和飞机,对芬兰的防线发起了猛攻。苏军的初步攻击非常成功,很快就摧毁了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的主防御阵地,并在6月20日占领了战略重镇维堡。

芬兰政府陷入了巨大的恐慌,感觉国家马上就要完蛋了,赶紧向苏联请求和平谈判。

然而,就在亡国的边缘,芬兰军队并没有像罗马尼亚军队那样崩溃。他们撤退到了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vkt防线),并且紧急接收了一批从德国运来的新式反坦克武器,比如“铁拳”和“坦克杀手”。

就在这里,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特别是在塔利-伊汉塔拉战役中,芬兰士兵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利用复杂的地形和手里的反坦克利器,硬生生地把数量和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苏联红军给顶住了!

这次“防御性的胜利”至关重要。它虽然没有收复失地,但它向苏联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要完全征服芬兰,你得付出极其高昂且耗费时间的代价。 而当时苏联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和西方盟国争分夺秒地冲向柏林,抢占德国本土。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评估,在芬兰的森林和湖泊里跟芬兰人死磕,到底值不值。

正是这次顽强的抵抗,为芬兰争取到了通过谈判,而不是无条件投降来退出战争的政治空间。

1944年8月,芬兰的传奇军事领袖,曼纳海姆元帅出任总统。他清醒地认识到,芬兰必须结束战争。9月4日,芬兰宣布停火。

9月19日签署的《莫斯科停战协定》,条款依然极为苛刻。芬兰不仅要退回到1940年的边界,还要割让更多的土地,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严格限制军队规模。

其中最屈辱的一条是:芬兰必须在9月15日之后,负责解除其境内所有德军的武装,并把他们作为战俘移交给苏联。

这一条款,直接导致了一场悲伤而又残酷的战争——拉普兰战争 (1944年9月 - 1945年4月)。

驻扎在芬兰北部的德国第20山地集团军,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已经做好了撤退到挪威的准备。在苏联的压力下,芬兰被迫向自己昔日的“共同交战国”开战。芬兰军队在遣散了大部分老兵的同时,只能用新征召的、缺乏经验的士兵,在北极圈严酷的环境下,追击身经百战的德军。而撤退的德军,则采取了残酷的“焦土政策”,把整个拉普兰地区烧成了一片白地。

芬兰为什么能保住主权? 它的命运,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完全不同。后者的命运,是在军事彻底失败后,由政治操弄决定的。而芬兰能够保住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民主制度,直接源于它的军队,在遭遇了战略性失败后,仍然有能力稳住阵脚,给强大的红军造成难以接受的损失。

正是这种军事上的僵持,为芬兰在谈判桌上赢得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筹码。芬兰最终获得的,是一个虽然具有惩罚性、但却是谈判出来的和平,这与另外几个国家在军事和政治全面崩溃后,被强加条款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聊完了这三个国家,我们还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德国小弟——匈牙利。在所有倒戈的国家里,匈牙利的结局可以说是最惨的一个。它既没有罗马尼亚的果断,也没有保加利亚的“幸运”,更没有芬兰的顽强。它的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不仅被德国人占领,首都布达佩斯更是经历了一场地狱般的围城战。

匈牙利到底有多惨?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深渊的呢?

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