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77章 轻敌的代价

前两回咱们说到,纳粹德国的小弟们上演了一场“树倒猢狲散”的跳船大戏。今天,咱们就把镜头从欧洲的废墟,转向烟波浩渺的太平洋战场。

1944年年中,太平洋战争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想当初,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横扫东南亚,打得美军节节败退,何其嚣张。但现在,风水轮流转了。随着美军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像下跳棋一样,一个岛一个岛地攻克,战线已经步步紧逼,直接推到了日本的家门口。

更要命的是,美军的新式大杀器——b-29“超级空中堡垒”远程轰炸机,已经能够从新占领的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直接威胁到日本本土。小日本也是彻底的倒了霉了,想当年在中国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惨,东京的权贵们,现在一抬头,就能看到美军的飞机在头顶盘旋,随时可能扔下炸弹。战争的天平,已经彻底倒向了美国一边。

在这关键时刻,美国海陆军的大佬们,为了下一步该怎么走,又开始吵了起来。两条主要的战略路线摆在了桌面上:

路线一:“麦天皇”的承诺——光复菲律宾

提出这条路线的,是那位大名鼎鼎、喜欢叼着玉米芯烟斗、极具个人魅力的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

麦克阿瑟的方案是:咱们应该先去解放被日本人占领的菲律宾,然后再一步步攻占琉球群岛,最后直捣黄龙,进攻日本本土。

他的理由,与其说是军事上的,不如说是政治和道义上的。

道义责任: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老美对菲律宾人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兵败如山倒,麦克阿瑟仓皇撤离时,曾对着全世界撂下了一句狠话:“我一定会回来的!”这句话已经成了他的个人标签。现在,如果绕过菲律宾不去救他们,那他麦克阿瑟的脸往哪儿搁?美国的国家信誉何在?

政治影响:他警告说,如果美国人真的绕过菲律宾,那就正好验证了日本人的政治宣传——“看吧,白人终究会抛弃你们这些有色人种盟友的!”这将极大地损害美国在整个远东地区的威信。

路线二:“舰队派”的捷径——直取台湾

提出这条路线的,是性格更为沉稳、务实的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

尼米兹的方案是:别去菲律宾那个大泥潭里费劲了。咱们应该发挥海军的优势,从中太平洋直接杀过去,跳过菲律宾,改攻台湾。

他的理由,是纯粹的军事和战略逻辑。

战略价值:台湾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拿下了台湾,就等于拿到了一个不沉的航空母舰,可以以此为基地,轰炸中国沿海和日本本土。

掐断命脉:更关键的是,拿下台湾,就等于用一把大剪刀,彻底剪断了日本从东南亚(印尼、马来亚等地)获取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的生命线。日本本土的战争机器,没了这些输血,很快就会瘫痪。这能大大缩短战争的进程。

两种方案,各有各的道理。一个是政治仗,一个是军事仗。一个是兑现承诺,一个是追求效率。

珍珠港的最后拍板

为了解决这个争端,1944年7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亲自飞到夏威夷珍珠港,当起了“和事佬”,要当面听取这两位前线大佬的陈述。

会上,尼米兹拿出了详尽的计划、图表和数据,冷静地阐述了攻打台湾在战略上的种种优势。而麦克阿瑟呢,则几乎是即兴发挥,他没有图表,只有激情。他慷慨陈词,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解放菲律宾的道义责任和政治必要性,甚至不惜声称,绕过菲律宾将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灾难”,美国必须“不惜牺牲美国将士的鲜血”来履行对菲律宾人民的承诺。

最终,作为一位深谙政治的总统,罗斯福被麦克阿瑟的“情怀”打动了。他做出了决定:支持麦克阿瑟,下一站,菲律宾!

但是,作为折中,罗斯福也采纳了尼米兹的一部分意见。在登陆菲律宾之前,中太平洋的部队需要先扫清侧翼的威胁。具体来说,就是要先攻取菲律宾以东的帕劳群岛,拿下那里的机场,以确保麦克阿瑟在进攻菲律宾时,右边的翅膀是安全的。

就这样,一个名叫贝里琉的小岛,被画在了进攻地图上。它被定位为一场宏大登陆战役的“开胃小菜”。代号“僵局”,也不知道哪个没文化的给起了这么个不吉利的代号,也寓意着美军在贝里琉岛的日子不会好过。

当美军的战争机器开始为进攻贝里琉而预热时,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岛上,日军指挥官中川州男大佐,正冷静地审视着帝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一系列惨败,并从中汲取了血的教训。

中川不是那种脑子里只有“武士道精神”、相信靠吼两句“万岁”就能战胜一切的旧时代狂人。他是一位务实、冷静且善于思考的现代军官。他和他的部队,是日本关东军的精锐,刚刚从中国东北调来加强帕劳的防御。

之前的瓜岛、塔拉瓦、塞班岛……日军已经为一套过时且僵化的战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套战术的核心就是:在海滩上和敌人决一死战,不行就发动自杀式的“万岁冲锋”。

日本帝国陆军的一个专门研究小组,在分析了这些失败后,得出了一个冷酷的结论:在美国海军压倒性的舰炮火力和空中优势面前,任何试图在滩头硬碰硬的防御,都是纯粹的自杀。那种“万岁冲锋”,除了白白消耗宝贵的兵力,让美国人用机枪看一场“打火鸡”的游戏外,毫无意义。

于是,一种全新的岛屿防御哲学应运而生。这个新战术的核心,不再是追求胜利,那已经不可能了。它的目标只有一个:打一场残酷的消耗战,让美国人为他们的每一次前进,都付出无法承受的鲜血代价,拖垮他们的战争意志,最终迫使他们坐到谈判桌前。

中川州男,成为了这一新理论最彻底、最杰出的实践者。他要把贝里琉岛,变成一个巨大的、专门为了流血而设计的立体死亡迷宫。

他的防御思想,和以前完全不同:

放弃海滩决战:他不在海滩上构建主防线,只进行迟滞和骚扰。他知道海滩是守不住的,海滩的作用,是在登陆的最初阶段,就给美军造成最大的混乱和伤亡。他把海滩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埋设了成千上万的地雷和障碍物,甚至把重炮炮弹埋进沙里,引信朝上,登陆车一压就炸。

决战在内陆:真正的决战,将在内陆展开。他将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设置在了岛屿中部一片崎岖不平的石灰岩山地上。这片地方,被美军后来称为“血腥鼻头岭”。

构筑“地下蜂巢”:这片山地,本身就是一座天然要塞,到处是陡峭的山脊、深邃的峡谷和嶙峋的怪石。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超过500个天然的石灰岩洞穴和废弃的磷酸盐矿井。中川命令工兵部队,将这些洞穴和矿井,全部改造升级,用庞大的隧道系统连接起来,变成一个相互支援、纵深极大的地下防御网络。

这个被后人称为“蜂巢”的系统,是军事工程的杰作:

许多洞穴入口处,安装了可以滑动的厚重钢门,门上开有射击孔。平时关着,能抵御炮弹,关键时刻滑开,里面的火炮和机枪就能开火。

洞穴入口被特意设计成倾斜或弯曲的,能有效防御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的攻击。

洞穴之间有隧道相连,使得日军可以在炮火下安全地转移兵力、补充弹药。甚至在一个阵地被美军占领后,他们可以从另一个出口突然冒出来,从背后给美军致命一击。

就这样,中川州男把贝里琉岛的地形本身,变成了一件终极武器。他所构建的,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三维的、充满死亡陷阱的立体迷宫。他冷静地等待着,准备将骄傲的美军,引入这个他亲手打造的、旨在将敌人流血耗尽的屠宰场。

太平洋战争,在此刻迎来了一个残酷的转折点:日军的防御,从基于盲目勇气的“玉碎”战术,正式转变为基于冷酷计算的、系统的消耗战哲学。而即将登陆的海军陆战队员们,对此一无所知。

在日军精心构筑死亡陷阱的同时,美军的指挥层,却弥漫着一种危险到极点的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