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79章 莱特湾大海战

上一回我们说到,哈尔西的第三舰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日本部署在台湾的陆基航空力量打得灰飞烟灭。然而,一场辉煌的战术胜利,却催生了一个巨大的、悲剧性的战略谎言。日本大本营根据飞行员夸大到离谱的战报,错误地宣布取得了“台湾冲航空战大捷”,并天真地以为美军的航母舰队已元气大伤。这个致命的自我欺骗,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最后一次出击,铺上了一层由谎言和幻想织成的、通往地狱的红地毯。 现在,海上的威胁似乎已被扫除,舞台的聚光灯重新打回到了菲律宾。麦克阿瑟将军那句“我会回来的”的承诺,即将在莱特岛的沙滩上兑现。然而,所有人都知道,日本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最复杂、也最惨烈的海空大战,即将在菲律宾群岛那迷宫般的水道中,拉开帷幕。

当美军庞大的登陆舰队开始逼近莱特岛的消息传到东京时,联合舰队司令部里弥漫着一种末日般的决绝。一旦菲律宾失守,从荷属东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运往本土的石油生命线将被彻底斩断。到那时,港口里剩下的这些威风凛凛的战列舰、巡洋舰,都将变成一堆动弹不得的废铁。

留着它们生锈,还是让它们在最后一次决战中绽放出血色的樱花?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根植于日本武士道精神最深处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主导了最终的决策。他们制定了最后一次、也是海军史上最复杂、最孤注一掷的作战计划:“捷一号作战”。

“捷一号作战”与其说是一份严谨的军事计划,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以整个联合舰队为赌注的惊天豪赌。其核心逻辑是,既然无法在硬实力上与美军正面对抗,那就必须依靠欺骗、时机和不计代价的牺牲来创造一个稍纵即逝的局部优势,以求一击制胜,扭转乾坤。

计划将日本海军残存的所有家当分成了三支主要舰队,它们将像三支利箭,从不同方向射向同一个目标——莱特湾。其成败,完全寄望于强大的敌人会如他们所料那般,愚蠢地行动。

北路诱饵:小泽治三郎的“空城计”

这支舰队由小泽治三郎中将指挥,从纸面上看,它似乎是日军的主力。因为它包括了日本当时仅存的四艘航空母舰——“瑞鹤”号(作为偷袭珍珠港的六艘航母中,唯一幸存至今的功勋舰)、“瑞凤”号、“千岁”号和“千代田”号。

然而,这四艘航母几乎是空壳。菲律宾海和台湾上空的战斗,已经耗尽了日本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这四艘航母上总共只搭载了区区116架飞机,飞行员也大多是刚出航校、经验不足的“菜鸟”。

它们的任务是悲壮且自杀性的:从日本本土南下,大张旗鼓,故意暴露在美军的侦察机面前,将自己伪装成日军的主力决战舰队。其唯一的目标,就是将兵力最强、威胁最大的美国第三舰队——哈尔西那支由十几艘大型航母组成的无敌舰队——从莱特湾的主战场上引诱开。

在小泽的旗舰“瑞鹤”号上,他向自己的部下下达了可能是海军史上最奇怪的命令:“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击沉敌舰,而是要被敌人发现,要吸引住他们的全部火力。我们要像一块磁铁,把所有的铁钉都吸到自己身上来。诸君,准备为天皇玉碎吧!”

这是对传统海军学说的彻底颠覆。昔日作为海洋霸主的航空母舰,如今被降格为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这本身,就是对日本海军彻底衰落的最沉痛的承认。

中路铁锤:栗田健男的突击舰队

这是日本所能集结的最强大的水面打击力量,是“捷一号”计划真正的铁拳,由栗田健男中将指挥。舰队的核心,是两艘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与“武藏”号,这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大、最强的战列舰。围绕着它们,还有“长门”、“金刚”、“榛名”等战列舰,以及十几艘重巡洋舰和驱逐舰。

这支舰队的任务,是趁着北路诱饵舰队成功调走美军主力航母之际,像一个幽灵般,秘密穿越菲律宾群岛中部的圣贝纳迪诺海峡,然后如一把从天而降的巨大铁锤,狠狠砸向莱特湾内那些毫无防备、挤满了登陆舰和运输船的美国登陆舰队。只要能摧毁这些运输船,美军登陆部队就将陷入断粮断弹的绝境,整个登陆行动就将宣告失败。

南路铁砧:西村祥治的悲壮之旅

这支规模较小的舰队被一分为二,任务是扮演铁砧的角色。由西村祥治中将率领的主力,将从南面穿过狭窄的苏里高海峡,在黎明时分与北面下来的栗田舰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将美军登陆舰队死死地挤压在莱特湾内,如同置于铁砧之上,任由栗田的铁锤无情地敲打。

紧随其后,由志摩清英中将率领的另一支小舰队,将作为支援力量跟进,负责打扫战场,扩大战果。

这个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走钢丝,充满了致命的脆弱性。它要求三支相隔数百海里、在严格的无线电静默下航行的舰队,必须做到分秒不差的精准协同。任何一支舰队的延误或提前,都会导致整个计划的崩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它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一个他们完全无法控制的变量上:美国舰队指挥官的心理。日本人赌定,那个传说中性格像“公牛”一样好斗的美国指挥官,一定会是个痴迷于航母对决的狂人,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吞下小泽舰队这个香甜的诱饵。 这场豪赌,赌的不仅是战术,更是人性。

1944年的美国海军,毫无疑问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它的工业产出、技术水平和官兵素质都达到了顶峰。然而,这面看似无坚不摧的巨大盾牌,其内部却存在着一道深刻的、几乎是致命的裂痕。

这道裂痕,源于太平洋战区复杂的指挥权划分,是美国陆军和海军之间长期军种竞争,以及两位战区巨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和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之间微妙角力的直接产物。

在莱特湾,这道裂痕具体体现为两个独立的、互不隶属的舰队司令部。

托马斯·金凯德中将指挥的第七舰队,直接隶属于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这支舰队在内部被戏称为“麦克阿瑟的海军”。它的核心任务非常明确:保护登陆部队,为滩头阵地提供火力支援,确保麦克阿瑟的陆军兄弟们能站稳脚跟。因此,第七舰队拥有大量的登陆舰、运输船和火力支援舰,其中包括一批在珍珠港事件中幸存或被打捞修复、航速较慢的老式战列舰。它的空中力量,则仅限于那些由商船改造而来、速度慢、装甲薄的护航航空母舰,水兵们管它们叫“吉普航母”或“婴儿平顶船”。

而威廉·“公牛”·哈尔西海军上将指挥的第三舰队,则直接听命于远在珍珠港的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第三舰队是美国海军真正的利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快速航母特混舰队。它拥有十几艘大型舰队航母、新锐的快速战列舰和数百架高性能的舰载机。它的使命,是进攻性的:主动出击,寻找并摧毁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

问题来了:在莱特湾,金凯德和哈尔西,没有一个统一的战地总指挥。金凯德向麦克阿瑟汇报,哈尔西向尼米兹汇报。他们之间的协调,只能依赖于时常延迟、甚至可能被误解的电报往来。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对核心任务的理解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

金凯德理所当然地认为,哈尔西的第三舰队,其首要职责是掩护自己的侧翼,保护莱特湾门口那数万名脆弱的登陆部队和运输船。

而哈尔西则坚信,他的根本任务是寻找并消灭日本舰队。他认为,保护登陆场只是次要的。只要他把日本海军这头饿狼彻底打死,那羊圈(登陆场)的安全自然就得到了保障。

这种指挥体系的内在矛盾,又被两位指挥官截然不同的性格给无限放大了。金凯德是一位谨慎、细致、凡事喜欢做最坏打算的指挥官,他时刻惦记着自己船上和滩头数万名士兵的安危。而哈尔西,则是“公牛”的完美化身——一个性格如烈火、豪放不羁、凶悍好斗、深受媒体和部下爱戴的传奇人物。他的座右铭是“打!狠狠地打!不停地打!”他的本能永远是冲锋,是寻找并摧毁敌人。

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不仅将考验双方的舰炮和飞机,更将残酷地考验美国这面“有裂痕的盾牌”。这个由军种政治和个人恩怨造成的指挥结构缺陷,并非意外,而是早已埋下的巨大隐患。莱特湾海战,将成为对这个妥协体系的终极压力测试。

而结果证明,它失败了。

大战的序幕,并非由震天的炮火拉开,而是始于一阵从深海中传来的、微弱的声呐回波。

在巴拉望水道漆黑如墨的海面上,美国潜艇“海鲫”号和“鲦鱼”号如同两只幽灵般的猎鲨,悄无声息地潜行着。10月23日凌晨,它们的声呐兵突然捕捉到了一个庞大的、由无数个螺旋桨噪音组成的目标群——毫无疑问,这正是栗田健男率领的、正全速向菲律宾腹地疾驰的中路舰队。

潜艇内部,刺耳的警报声瞬间响起,红色的战斗灯光将艇员们紧张的脸庞映得通红。

在令人窒it的狭小空间里,艇员们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攻击准备。计算射击诸元,打开鱼雷发射管的注水阀,艇长双眼死死地粘在潜望镜上,下达着简洁而有力的命令:

“一号管,准备完毕!”

“发射!”

“二号管,发射!”

数枚鱼雷如离弦之箭,带着长长的白色气泡轨迹,冲向黑暗中那些庞大的、模糊的舰影。接下来,是令人心脏停跳的漫长等待。

几分钟后,海面上传来一连串沉闷的爆炸声,巨大的水柱在夜色中冲天而起,如同地狱的喷泉。鱼雷精准地击中了目标。

栗田健男的旗舰、重巡洋舰“爱宕”号,连中数枚鱼雷,舰体在剧烈的爆炸中迅速倾斜。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这艘威风凛凛的巡洋舰就倾覆沉没。栗田本人和他的参谋们,被迫从倾斜的舰桥上跳入满是油污、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在黑暗里挣扎求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几乎在同一时刻,另一艘重巡洋舰“摩耶”号也被“鲦鱼”号的鱼雷击中,迅速沉没。而“高雄”号则被重创,不得不退出战斗序列,在驱逐舰的护送下,步履蹒跚地返航。 栗田最终被一艘路过的驱逐舰从海里捞了起来,浑身湿透,狼狈不堪。他将自己的将旗,转移到了超级战列舰“大和”号上。然而,这次来自水下的突袭,带来的打击是深远且致命的。

对于一位即将在海军生涯中最关键、最庞大的战役中指挥舰队的将领而言,以旗舰被击沉、本人落水而开始,这无疑是士气和心理上的巨大挫败。他的指挥系统,在战斗正式打响之前,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他不得不仓促地在一艘并非为旗舰而设计的战列舰上,重建他的指挥部。这使得他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对整个战场的态势感知能力,大打折扣。

更致命的是,日本人失去了这场豪赌中最大的优势——奇袭。

“海鲫”号和“鲦鱼”号的电报,像一道道无形的电波,划破夜空,迅速传遍了美军在太平洋的每一个指挥部。哈尔西和金凯德现在都清楚地知道:一支强大的日本水面舰队,正从西面气势汹汹地逼近。

这黑暗中的决定性一击,将一场日本人精心策划的伏击,变成了一次已经被敌人察觉的强攻,也为第二天发生在锡布延海的血战,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接到潜艇发来的警报后,哈尔西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攻击命令。10月24日清晨,当栗田舰队驶入狭窄的锡布延海时,他们头顶的天空,瞬间变成了美国海军航空兵的狩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