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07集:国际视野(第3页)

\"记得给当地员工多放些宗教节日的假,\"苏明辉突然插话,\"当年我在香港拓展业务时,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重本地习俗。\"苏晓点点头,翻出笔记本:\"已经列入员工手册了,还有,我们正在培训本地管理层学习'和为贵'的经营理念。\"她展示了一段视频:印尼籍经理正在用爪哇语讲解\"和气生财\"的故事,员工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种新旧融合在日常管理中随处可见。苏晓将家族传承的\"账本文化\"升级为数字化管理系统,每个员工都能在App上看到自己的业绩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关联;同时,她又保留了爷爷时代的\"茶话会\"传统,每周五下午在办事处举办\"故事会\",让本地员工分享自己的创业梦想。当一位爪哇岛的司机讲述自己想攒钱供女儿读书时,苏晓当场决定设立\"苏氏教育基金\",这个举动让团队凝聚力迅速提升。

在一次与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的合作谈判中,对方高管惊讶于苏晓既能用精准的财务数据论证项目价值,又能引用《孙子兵法》阐述合作战略。\"苏小姐,\"对方递上咖啡杯,\"你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商业智慧与现代管理的完美结合。\"苏晓想起临行前爷爷的老管家塞给她的一本线装书——那是民国年间的《商旅便览》,里面用毛笔字写着\"入境问俗,入国问禁\",此刻正放在她雅加达办公室的抽屉里。

尾声海平线上的新航标

当苏氏企业的集装箱货轮首次停靠巴淡岛港口时,苏晓站在甲板上,看着朝阳将海面染成金色。手机里传来国内传来的消息:家族会议决定将东南亚业务总部迁至新加坡,由她担任区域总裁。海风掀起她的头发,露出耳后淡淡的晒痕,那是在雅加达街头做市场调研时留下的印记。

远处,一艘印尼传统帆船缓缓驶过,船帆上的图案让她想起办公室里挂着的蜡染画——那是当地员工送的礼物,画面上是中国帆船与印尼渔船在海上相遇的场景。苏晓打开笔记本,新的计划正在形成:建立东南亚华人青年创业孵化器,将家族的传承理念与当地商业环境结合,或许还可以......她抬头望向海平线,那里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探索。

在深圳的总部,苏明远将东南亚市场的最新财报钉在战略白板上,旁边是苏承宗当年的运河航运地图。\"爸,\"苏明辉递过一杯新泡的普洱茶,\"晓儿在雅加达用的那套'文化浸润式管理',倒像是把您当年跑码头的经验做了国际化升级。\"苏明远呷了口茶,看着地图上延伸至海外的红线,嘴角露出微笑:\"船已经开出去了,接下来,要看年轻一辈如何在大洋里掌舵了。\"

此刻,雅加达办事处的会议室内,苏晓正在给新入职的员工们讲述苏承宗的创业故事。她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用印尼语和中文交替说道:\"我们的祖辈在运河上开创了事业,现在,我们要在海洋上续写传奇——但记住,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这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身后的地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标记着航线的图钉,在阳光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