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集:海外布局
一、跨越晨昏线的行囊当波音777的轮胎碾过法兰克福机场的跨越时,舷窗外的晨曦正以一种近乎奢侈的金黄铺展。苏晓指尖划过舷窗凝结的水珠,玻璃的凉意透过指尖渗进血脉——这是她第一次以\"负责人\"身份踏足海外,行李箱里除了换洗衣物,还压着苏明远连夜交给她的牛皮纸档案袋,封口处火漆印着苏家老宅的门环纹样。
\"晓姐,德国这边的地接说海关有点状况,咱们的设备箱可能要延误。\"助理小陈的声音带着时差未倒的沙哑。苏晓转身时,看见团队里几个年轻成员正对着手机地图蹙眉,屏幕光映着他们脸上未脱的青涩——这支平均年龄26岁的先遣队,是从集团各部门自愿报名的\"过江龙\",此刻正像一群闯入陌生森林的幼兽,眼神里混合着兴奋与不安。
机场大厅的电子屏闪烁着多语言航班信息,苏晓的目光掠过\"西门子博世\"的巨幅广告,突然想起临行前苏明辉说的话:\"法兰克福是欧洲金融心脏,但记住,我们不是来朝圣的,是来扎根的。\"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皮革的混合气味,与上海办公室的茶香截然不同。
二、美因河畔的\"寻宝游戏\"
寻找办公地点的过程堪比一场现实版寻宝游戏。当地中介汉斯是个总叼着雪茄的巴伐利亚人,带他们看的第一处写字楼位于金融区核心,落地窗外就是美因河,但租金报价让财务专员小林倒吸一口凉气——相当于国内总部三层楼的年租金。
\"汉斯先生,我们需要的是性价比,\"苏晓用流利的英语打断对方的热情介绍,\"比如老城区那些有历史感的建筑,或许有改造空间?\"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贴着苏承宗当年在上海石库门创办纱厂的老照片,泛黄的影像里,第一代创业者在逼仄空间里开辟天地的身影,此刻正透过纸页传递力量。
第三天傍晚,他们在萨克森街发现一栋带拱顶窗的老建筑。二楼空置的阁楼布满灰尘,屋顶斜梁上还留着二战时期的弹痕,但120平米的空间被斜顶切割出独特的层次感,临街的窗户能望见远处的圣保罗教堂。当苏晓踩着吱呀作响的木地板走到窗前时,夕阳恰好为哥特式尖顶镀上金边,她突然想起父亲说过:\"好的办公地点要能看见城市的灵魂。\"
谈判过程比预想更曲折。德国房东米勒太太是位退休的艺术史教授,坚持要租给\"有文化认同感\"的租户。苏晓团队连夜制作了ppt,不仅展示了企业规划,还特别加入了中德文化交流部分——当米勒太太看到他们计划在阁楼举办\"丝绸之路\"主题沙龙的设想时,那双藏在金丝眼镜后的眼睛亮了。
\"你们和那些只算数字的商人不一样,\"老太太用铅笔敲了敲ppt上苏承宗的照片,\"这个中国男人的眼神,和我祖父当年在德累斯顿开画廊时很像。\"最终成交价比市价低了15%,米勒太太还额外赠送了一套19世纪的铸铁壁炉。
三、莱茵河畔的面试间
招聘当地员工的首场面试安排在临时租用的咖啡馆。苏晓特意选了靠窗的长桌,桌上摆着从国内带来的青瓷茶杯,里面泡着苏州碧螺春。第一个进来的应聘者叫马库斯,穿着熨烫笔挺的西装,简历上写着慕尼黑大学经济学硕士,但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时,他身体后倾,语气带着微妙的优越感:\"我认为更应该由德国企业来主导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