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45集:新业务整合与发展(第3页)

苏明远指着屏幕右下角的logo——传统的苏氏纺织纹样里,嵌入了Ai数据流的图案:“晓他们搞的‘文化融合工作坊’起作用了。现在云织的程序员们画流程图时,会用纺织术语标注‘经线’‘纬线’,我们的生产主管做报表,也学会用热力图分析产能分布。”

发布会结束后,苏晓在样品间碰到正在拍照的王师傅。老人举着智能手机,对着一块会随体温变色的围巾反复调整角度。“小陈他们做的这个温控模块,藏在绣花针脚里,”王师傅指着围巾边缘的细密纹路,“跟当年你爷爷研究出‘隐形接缝’技术时一个路数——把新玩意儿藏在老手艺里。”

这时陈默抱着笔记本电脑跑进来,屏幕上是最新的财务分析:“苏总,记忆棉项目的研发周期缩短了40%,订单响应速度提升到48小时。更关键的是,云织的Ai技术反哺了传统业务,面料瑕疵率下降了17个百分点。”

苏晓翻开项目总结报告,最后一章写着“协同效应公式”:传统经验x数字工具=创新乘数。她想起爷爷说过的“经纬之道”——经线是传承的根基,纬线是创新的可能,只有交织在一起,才能织出有生命力的锦缎。

深夜的办公室里,苏明远和苏明辉看着墙上的家族企业发展历程图。从1978年的小纺织作坊,到如今融合Ai技术的跨国集团,每一次转型都像在纺织机上更换梭子。苏明辉拿起红色图钉,把“云织科技整合项目”的标签钉在2024年的位置,旁边是苏承宗的老照片。

“哥,”他忽然说,“你觉不觉得,现在的苏氏就像块新织的布?既有老粗布的厚实,又有高科技面料的轻盈。”

苏明远走到窗前,看着厂区里亮起的智能导引车灯光,像流动的星子。“晓他们这代人,比我们更懂怎么让老手艺接上新时代的电。”他从抽屉里拿出那枚“承”字印章,轻轻盖在年度报告的扉页上,“geion,该他们来引线了。”

月光透过百叶窗,在报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融合了传统纺织术语和Ai算法的文字,正在孕育着下一个商业传奇的经纬线。而远处的车间里,智能纺织机正按照新的程序,编织出兼具历史厚度与未来感的崭新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