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45集:新业务整合与发展(第2页)

第二节:经纬交织

清晨六点的纺织车间,机油味混着棉纱的气息。云织科技的首席算法工程师陈默捏着块刚下机的记忆棉面料,指尖沾了层薄薄的棉绒。他旁边的老技师王师傅正用放大镜查看布面:“小陈啊,你这Ai算出来的密度是130根\/英寸,但实际织出来是128,差两根就会影响悬垂度。知道为啥不?”

陈默推了推眼镜,平板电脑上的实时生产数据正在跳动:“理论上纱线张力参数是设定好的,但可能车间湿度比实验室高2%,导致纱线延展率有偏差。”

王师傅把放大镜递给他:“看看这根纬纱,这里有点跳花。机器运转到第38分钟时,隔壁的络筒机刚换过纱锭,电压波动了0.3伏。这些细节,你那算法算得到不?”

与此同时,苏氏总部的大会议室里,苏晨正在给生产部的年轻主管们演示Ai选色系统。屏幕上滚动着近三年的流行色数据,当讲到“潘通18-3940tpx经典蓝”时,突然有个扎马尾的姑娘举手:“苏经理,去年我们做过一批经典蓝的衬衫,客户反馈说水洗三次后色牢度不够。这在数据库里有记录吗?”

苏晨快速敲击键盘,后台调出该批次的质检报告:“当时是染料供应商临时换了批次,这个异常值被系统标记为‘特殊情况’。现在算法已经能自动识别这类变量了。”

午休时,苏晓在食堂碰到抱着餐盘的陈默。他衬衫口袋露出半截面料小样,上面画满了红蓝铅笔的批注。“王师傅让我下午去看整经机的张力调节,”陈默扒拉着米饭,“以前总觉得数据能说明一切,现在才知道,机器嗡鸣里都藏着经验公式。”

苏晓递给他一张便签,上面是她上午记录的关键点:“我整理了生产部老师傅们的‘手感数据库’——比如判断面料含水率,他们捏一把就知道误差不超过1%。你能不能把这些经验转化成算法参数?”

傍晚的夕阳把车间染成琥珀色,王师傅带着陈默调试一台改造后的智能络筒机。当机器吐出第一缕均匀的纱线时,老技师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块泛黄的绸布:“这是1985年我跟你苏爷爷学手艺时,他送我的量布尺。现在该传给懂新尺子的人了。”

陈默接过绸布包,感觉里面沉句句的。打开才发现,除了竹尺,还有本用钢笔写的笔记,最后一页贴着张老照片——年轻的苏承宗站在老式纺织机前,身后的黑板报写着“技术革新万岁”。

第三节:织锦成缎

三个月后的新品发布会上,当模特穿着智能温控西装走上t台时,后台的大屏幕正在实时显示面料的各项数据变化。苏明辉看着台下闪光灯不停闪烁,悄悄对苏明远说:“你还记得去年这时候,云织的人连展会摊位都布置得像黑客马拉松现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