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集:平行宇宙的展览
平行宇宙家具展
苏晓站在展厅中央,指尖掠过一把黄铜扶手椅的雕花纹路。这组名为“未选择的路”的展品正散发着淡淡的松节油香气,椅腿内侧刻着一行极小的字:1921年,旧金山码头。
“董事长,量子计算集群第17次校准完成。”研发总监的声音从蓝牙耳机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概率云模型已经稳定在98.7%的收敛度。”
苏晓没有回头。她的目光落在扶手椅扶手上——那里的木纹呈现出奇异的漩涡状,仿佛无数条平行线在此处交汇又离散。这是量子物理团队耗时三年的成果:用算法模拟出所有可能存在的苏氏家具,那些因历史岔路口的不同选择而诞生的、从未被制造过的设计。
一、祖父的另一种人生
展厅入口处的全息投影正在循环播放一段黑白影像。1921年的苏州河码头,年轻的苏承宗站在开往旧金山的邮轮跳板前,手里攥着一卷榫卯图谱。在这个概率分支里,他最终踏上了甲板,而非像现实中那样留在上海开木工作坊。
“这套工业风系列,是根据1930年代美国西海岸的家具风格反推的。”策展人小林指着旁边的展台,那里陈列着一组钢铁框架的组合柜,胡桃木面板上打着整齐的圆孔,“您看这个抽屉滑轨——用的是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工艺,这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
苏晓弯腰细看抽屉底部的钢印:“苏氏钢铁,1947”。现实中,苏家直到1953年才涉足金属加工,而在这个平行时空里,苏承宗靠着为好莱坞片场制作道具家具积累的资本,在底特律创办了家具工厂,把榫卯结构嫁接到了工业流水线。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对着展柜里的设计图出神。他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家具史研究员,手指在虚拟屏上快速滑动:“不可思议,这种将明式圈椅与包豪斯风格融合的尝试,比密斯·凡德罗的钢管椅早了整整十五年。”
苏晓注意到老者袖口别着的钢笔——那是苏氏1980年代生产的文具系列,现实中因销路不佳只生产了三个月。在这个“美国线”的时间轴里,它成了畅销全球的经典款。
“但这里有个悖论。”老者突然抬头,镜片后的眼睛发亮,“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亚裔工匠的限制令,理论上会让苏氏在1943年破产。”
“所以才有那个应急设计。”苏晓指向展台角落的折叠椅。那是用飞机铝和压缩纸板制成的军绿色折叠椅,椅面印着星条旗图案,却在连接处藏着一个微型榫卯结构——显然是苏承宗在战时物资管制下的妥协之作。
老者凑近细看,突然发出一声低呼。折叠椅的金属支架内侧,刻着一行中文:“木可焚,榫不灭”。
二、未被炸毁的车间
穿过一道由全息投影构成的“时间裂隙”,展厅的光线突然变得柔和。这里陈列着“和平线”的展品——如果二战未曾爆发,苏氏会走向怎样的设计道路。
最显眼的是一组紫檀木沙发,扶手处的云纹雕刻细腻得能看清每片云絮的层次。现实中,苏承宗在1937年被迫烧毁了大部分珍贵木料以躲避战火,而在这个概率分支里,这些木材被完整保存下来,经过八十余年的自然氧化,呈现出深紫近黑的色泽。
“这组‘锦绣’系列,1946年就该面世的。”苏晓轻轻抚摸沙发扶手,触感温润如玉。她想起祖父日记里的记载,那场未能举办的1946年巴黎世博会,原本要带去参展的正是这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