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73集:平行宇宙的展览(第2页)

一位穿旗袍的老太太正坐在复刻的“锦绣”梳妆台前,对着黄铜镜面整理鬓发。她的孙女举着手机拍摄台面上的螺钿镶嵌——那些贝壳薄片在灯光下流转着虹彩,拼成“天下太平”四个篆字。

“我外婆总说,当年太爷爷准备了一整年的料子。”老太太转头对苏晓笑了笑,眼眶微红,“没想到有生之年能见到真东西,就像……就像把被偷走的时光找回来了。”

苏晓的目光落在梳妆台抽屉的暗格上。那里静静躺着一卷设计草图,纸张边缘泛着自然的黄褐。量子算法不仅模拟了家具本身,还生成了与之相关的物件:1948年的订单本、1952年的客户感谢信、1963年的维修记录。

“这些木纹里藏着温度。”老太太的手指拂过桌面,“比我家那套1990年代的复刻版多了点……烟火气。”

三、提前降临的智能时代

展厅中段的灯光陡然转冷,蓝白色的光线勾勒出一组充满未来感的家具。这里是“Ai线”的展区——模拟了如果1970年代就出现强人工智能,苏氏会诞生的设计。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银色的组合柜,表面覆盖着可变色液晶面板,能根据用户心情切换木纹图案。当参观者靠近时,柜面会自动浮现出虚拟操作界面,显示着“推荐搭配:根据您的基因序列,胡桃木更适合您的皮肤敏感度”。

“这组概念款的核心算法,其实借鉴了197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系统雏形。”量子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陈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组合柜的连接处,“但我们保留了苏氏最核心的东西——您看这个隐藏式榫卯,即使在全自动化生产的设定里,老师傅们还是坚持手工开槽。”

一个戴vr眼镜的小男孩正对着空气“触摸”虚拟家具。他的母亲在一旁解释:“系统说,这是1985年为nAsA空间站设计的失重家具,用的是记忆合金和竹纤维复合材料。”

苏晓看着男孩的手穿过虚拟的桌腿,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工具会变,但人对家的念想不会变。”在Ai线的时间轴里,1998年就出现了全屋智能系统,但那些冰冷的金属框架里,始终保留着木质的核心部件——算法模拟出的用户反馈显示,人类潜意识里还是渴望触摸自然的纹理。

“董事长,您看这个。”陈教授调出一组数据图表,“Ai线的用户留存率比现实高12%,但……”他顿了顿,“满意度反而低7%。”

苏晓并不意外。她走到一个悬浮式书架前,那里的虚拟标签显示着“2003年停产”。原因很简单:过度依赖算法推荐,导致设计逐渐趋同,最终失去了独特性。

四、木纹里的概率云

展厅最深处的墙壁上,投影着不断变幻的文字:“所有未发生的可能性,都在这些木头里。”这句话出自苏承宗1957年的笔记,当时他正对着一堆被虫蛀的木料发呆,思考如何改良防腐工艺。

此刻,这句话下方聚集着最多的参观者。他们站在一面由无数细小光点组成的“概率墙”前,每个光点都是一个未实现的设计方案——有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有的则清晰到能看清木料的年轮。

“那是1968年的‘东方红’系列。”苏晓指着一团明亮的光簇,“如果当年没有选择和外贸公司合作,而是专注国内市场,大概会是这个样子——用东北红松做的简易家具,上面刻着当时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