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74集:情绪感应的家居(第2页)

二、书桌的秘密频率

林薇第一次带儿子来实验室时,那套儿童书桌刚完成第七次调试。十二岁的男孩戴着降噪耳机做数学题,当他咬着笔头超过四十五秒,书桌抽屉突然弹出一块巧克力,桌腿发出只有他能听见的高频音效——那是用他最喜欢的电子游戏背景音乐改编的鼓励声。

\"声波频率限定在赫兹以上,成人耳道对这个频段不敏感。\"苏晓看着男孩眼睛亮起来,手指重新动起来,\"就像老木匠收徒时,会在刨子里藏只有新手能看懂的记号。\"

但系统很快遇到了麻烦。有家长投诉说孩子开始故意拖延解题时间,就为了听那声鼓励。苏晓在家长会上播放了一段视频:二十年前,一位老工匠在学徒做错榫卯时,会悄悄在他的工具箱里塞块糖。

\"我们调整了算法。\"她展示着新界面,\"只有当脑电波显示'努力但困惑'时,才会触发鼓励机制。就像当年师傅们说的,帮人要帮在难处,不是帮在懒处。\"

男孩的母亲后来发来消息,说儿子现在会跟书桌\"对话\"。当他解出难题时,会轻轻敲三下桌面——那是系统设定的\"感谢\"指令,灵感来自老木匠验收成品时的叩击声。

三、扶手椅上的记忆

陈阿婆的扶手椅比原型机多了个说书功能。研发团队把她女儿录制的五十段童年故事压缩成声波文件,储存在椅座下方的芯片里。当传感器检测到a波占比超过60%时,故事就会像溪水般漫出来。

\"语速要比正常慢30%,加混响效果。\"苏晓在录音棚里反复调整,\"就像隔着老洋房的木窗说话,带点模糊的暖意。\"

试点那天,陈阿婆被护理员扶到椅子上时,阳光刚好穿过百叶窗,在扶手上投下条纹光斑。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高耸的扶手头,那里的木纹最像老家里的那棵梧桐树。

系统启动的第三十七分钟,陈阿婆的手指突然停在第三道木纹处。脑电波监测仪上,代表记忆唤醒的θ波出现了一个尖锐的峰值。

\"囡囡...\"

护理员手里的记录本\"啪\"地掉在地上。苏晓躲在单向玻璃后,看着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她女儿的声音正从椅座里漫出来:\"小时候您总说,梧桐树的树瘤像奶奶的老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