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首次交易,来自未来的技术!(第2页)
秦奋定了定神,尽量让自己的语速平稳清晰:“我注意到,咱们现在是用三爪卡盘直接夹持轴承座的外圆来加工内孔。这个轴承座壁比较薄,又是铸铁的,三爪的夹紧力集中在三个点上,很容易让工件产生变形,影响内孔的圆度。而且,每次装夹,三个爪子受力不一定完全一样,定位精度也受影响。”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陈工的表情。陈工点了点头,这些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老旧设备加工薄壁件的通病。
“所以我在想,”秦奋继续说道,“能不能做一个简单的专用夹具?不用三爪卡盘,而是做一个底座,利用轴承座端面已有的螺栓孔进行定位,比如用两个定位销。然后,在工件内侧,用几个可以调整的楔块或者压板,从里面向外顶住,把工件均匀地‘撑’在一个刚性比较好的套筒或者基座上。这样一来,夹紧力变成从内向外的径向力,而且分布更均匀,工件本身受到的挤压变形就会小很多,加工的时候也更稳定,不容易震动。”
为了更直观,他甚至捡起地上一块铁屑,在沾满油污的水泥地上大致画了一个示意图,标出了定位销和楔块压紧的大致原理。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有短暂的沉默。
李班长和王师傅面面相觑,眼神里有些惊讶。这小子,说得头头是道的,听起来……好像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陈工的眉头先是紧锁,随即慢慢舒展开,眼神里露出了思索的光芒。他蹲下身,仔细看着秦奋画的那个简陋的示意图,又拿起一个废弃的轴承座比划了一下。
秦奋提出的这个思路,本质上是一种“心轴”或者“涨胎”式夹具的简化变种。利用工件内孔或者端面定位,从内部施加均匀胀紧力,是精密加工中常用的减少薄壁件变形的方法。虽然秦奋的描述很简单,甚至有些土法上马的味道,但核心原理是对的!
而且,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结构,也不需要高精度的制造,用厂里现有的边角料和设备,完全有可能做出来!
“你这个想法……”陈工抬起头,看着秦奋,眼神复杂,“有点意思。你是怎么想到的?”
秦奋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就是……瞎想的。以前好像在哪本旧的《机械工人》杂志上看过类似的东西,说加工薄壁套筒可以用这种方法减少变形。我就想,咱们这个轴承座是不是也能试试。”他巧妙地将来源推到了一本旧杂志上,既显得合理,又避免了暴露自己。
“《机械工人》?”陈工点了点头,那本杂志确实是厂里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常看的,刊登过不少生产小窍门和改进案例。“不错,能想到把看到的东西用到实际问题上,很动脑筋嘛!”
李班长也凑过来看了看地上的图,琢磨道:“用定位销定位,再用楔块从里面顶紧……嗯,好像是比三爪卡盘直接夹要稳当些。做起来应该也不难,找块厚点的钢板当底座,再车几个销子和楔块就行。”
王师傅也觉得靠谱:“要是真能像这小子说的,把工件撑住了,加工起来肯定稳多了,震动小了,精度自然就好控制了。”陈工站起身,当机立断:“行!死马当活马医!与其在这里干耗着,不如试试!李班长,你看能不能找点合适的废料?再安排个人,或者……秦奋,你自己能不能动手,把这个夹具简单做出来?”
秦奋心中一喜,连忙点头:“陈工,我可以试试!基本的车、钻、攻丝我都会一点,复杂的地方我可以请教师傅。”
“好!”陈工拍板,“李班长,你给他找块废钢板,再找点圆钢和铸铁废料。老王师傅,你把这台床子空出来一会儿。秦奋,你抓紧时间,先做个最简单的出来,我们试试效果!”
“哎,好嘞!”李班长立刻应下,转身就去废料堆里翻找合适的材料。
王师傅也乐呵呵地把车床上的活件卸了下来,清理着工作台。
周围的工人看到这阵势,都好奇地围了过来,低声议论着。一个小学徒的“瞎琢磨”,居然被工程师采纳了,还要当场试验?这可是个新鲜事。
刘国栋也走了过来,看着秦奋忙碌的身影,表情有些复杂,但并没有阻止。这几天秦奋的努力和进步他看在眼里,如今有机会让他“冒个头”,他虽然觉得有些冒险,但也隐隐有些期待。
秦奋此刻感觉全身的血液都有些沸腾。机会来了!他迅速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夹具的结构和加工步骤,然后在李班长找来的废料里挑拣起来。一块厚度合适的方形钢板做基座,一截直径差不多的45号钢圆棒做定位销,还有几个形状规整的铸铁块可以改造成楔形压块。